立德租乘的木船在巫峡中。

利川号轮船首航川江,抵达重庆港。

今日的巫峡。 长江黄金游轮公司供图

壮美长江三峡。 资料室供图

如今的瞿塘峡。 长江黄金游轮公司供图

上古时代的三峡人,从落叶浮于水中得到启发,用竹、木作浮具进行漂航。这是最早的航行概念。挖空树干做成独木舟,或是川江最早航行的船。商代川江支流出现了一种陶舟,用作渡水工具。直到近代,随着造船业的兴起和发达,造船工艺的提高,挑战布满暗礁和旋涡的川江,成为一些冒险者的目标。

1.英国冒险家乘木船探寻川江

1859年,年仅21岁的英国青年阿奇博尔德·约翰·立德(Archibald John Little),怀着与许多外国人一样的“淘金梦”来到中国,并成为上海富商之一。

作为商人的立德,血管里流淌着崇尚冒险和探索的热血,一直试图驾驶轮船打开川江航道,抵达西部商都重庆,以此为集散地,把生意做到富裕且闭塞、落后的中国西部地区。这些地区因清政府“川江峡滩险阻,轮船万不能行”为由,一直不同意辟为通商口岸,立德没能如愿。1876年,《烟台条约》签订,规定“重庆府可由英国派员驻寓,查看川省英商事宜”,第二年,英国首任驻寓官贝德禄抵渝。这让立德看到希望,也跃跃欲试。

1883年农历除夕的午夜,中年的立德终于踏上了川江航道的探险旅程。他先从上海乘坐轮船达到湖北武汉,然后雇用一只木船行至湖北沙市,再重新雇租一种适合川江急流险滩行驶的小木船,3月15日到达川江终点港湖北宜昌,3月18日进入三峡,正式闯入川江。

船舶航行开始比较顺利,当木船行至西陵峡泄滩时,被激流冲向江心,拖着岸上的纤夫撞向岩石,酿成一死一伤的灾难,立德第一次感受到了川江的凶险。途中,遇到城镇和大的村落,立德都上岸和当地人交谈,了解风俗、民情和商情。

立德时常下船,跟随纤夫一道在岸上行走。一天黄昏,在西陵峡中走着走着突然前面没有了路,光滑的石壁上凿着一行小孔,他根本爬不过去,纤夫们已轻易地翻过石壁走远了,左边是江,右边是崖,这时夜幕已降临,立德突然有一种绝望的感觉。幸亏一位纤夫回头来找他,拉着他爬过了石壁。在奉节与云阳交界的江岸上,立德迷路爬到了半山腰的一个悬崖边,是船工发现了穿着白色法兰绒衣服的他,才上去把他安全地带下山来。

在奉节西门外的沙滩上,立德看见一个煤球厂,工人在粉煤里加些黏土,掺水搅拌均匀后,捏做成一个个圆球形状。川江沿途的岸边,有很多做这种黏土煤球的小作坊,有的做成块状,有的做成蜂窝圆柱体。这些煤球和那些挖出来就是块状的无烟优质煤一起,用木船运往沙市一带销售。立德盘算,如果将来轮船开行川江,宜昌到奉节这段200多公里航道非常艰险,必须是大马力航行,储备的动力燃煤至此基本耗尽,正好这里可以补充优质的块煤,价格也十分便宜,每吨银圆约2元。

一路上,立德并不畏惧灾难和险情,尽情领略高山峡谷的雄伟、险峻和幽深美景,白天拍照,每晚坚持写日记,然后在港口交给邮差寄回英国,让更多的人了解“对中国事物的准确描述”。

1883年4月7日下午,离开上海第59天,经过21天的川江航行,立德乘坐的小木帆船终于到达目的地重庆,停靠在东水门码头,然后他登岸坐上轿子,沿一道陡直的石梯进入市区,住在当时重庆最繁华的金融与商业街白象街。

这次旅行,立德在重庆一共游历了23天,1883年5月1日,搭乘一只小货船出川,返回武汉。第二年,他购置彝陵号小轮船一艘,开通汉口至宜昌客运航班,作好伺机进入川江的准备。

1888年,立德把这次探险的日记和照片结集,取名《穿越三峡》,在英国出版,引起巨大反响。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