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在宁波召开的2019中国国际海员论坛上,国际海事组织和中国政府主管部门有关官员、国内外知名航运企业、船舶管理公司、船员管理公司、航海教育培训院校以及海员、海员家属等300多位嘉宾代表,围绕“新趋势 迎挑战 促融合 谋发展”的主题,深入探讨当前海员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为海员行业可持续发展共谋新思路、新方法。

海员发展陷入“瓶颈”

“随着全球航运业的高速发展,行业对海员技术水平、从业规模、人员结构和培养模式等都提出了新的需求,但海员队伍后备力量不足成为全球航运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如何加强以海员为核心的航运人才建设成为航运业亟需破解的课题。”宁波市委常委、副市长刘长春说。

评价海员资源有两个重要指标即海员的质量和数量。近年来,我国海员资源出现了质量下降、数量短缺的问题,部分航运企业不得不走出国门寻求外部海员资源,中国的海员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近年来,船员队伍面临着职业吸引力下降的危机,打造高素质船员人才队伍的基础不牢;船员队伍在职业技能方面显现出实操能力不足;一些船员的综合素质出现下滑苗头。”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船员处副处长陆立明指出,船员职业吸引力下降的原因很多,有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环境的因素、有航运经济长期低位运行的因素、有船岸收入差距急剧缩小的原因,还有青年人择业观念转变的因素以及船员职业工作性质的因素。

“此外,海员的质量与船舶管理公司、船东对船舶的管理水平及对船员培训、培养的投入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好的船舶管理公司和好的船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海员。”陆立明表示,近年来由于航运业不景气,船东缩减了培训的投入,是造成中国海员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其次是船东对海员的在船培训、培养不重视,没有做好传帮带工作。尤其是在新造船时没有考虑对海员资源的培养,只考虑降低成本而没有设置足够的艇位和舱位,使得大批航海院校毕业生上船困难,结果只能用学生代替普通海员岗位,致使中国的普通级海员资源没有稳定队伍,普通级海员资源质量严重下降。

另外,造成中国普通级海员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还有其他几方面:一是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效应。近十年来正值中国独生子女政策效应的高峰期,海员又是男性为主导的职业,中国的传统观念造成有职业特殊性的海员生源短缺;二是对海员职业的宣传不到位,社会认知度不够。国家的相关政策不完善,造成海员从业人员大幅度减少;三是STCW履约的修订与完善,海事主管部门过度的关注履约,在扶持海员资源的发展方面有待完善;四是有关单位对海员待遇的宣传不到位。近年来,中国远洋海员的工资标准已完全达到或接近国际海员工资标准,虽然陆地上待遇逐年提高,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远洋海员的工资标准,但这一事实并未被大众了解。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宝晨在致辞中也指出,当前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也对海员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应对智能航运与智能船舶带来的新变革?如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航运人才?如何提高海员的社会认知?如何提高海员的国际竞争力?这些是全球海员当前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共同应对。

“一带一路”带来新机遇

随着亚洲国家制造业迅猛发展,航运业的中心逐渐向东方转移。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把亚洲航运业拖垮,反而让其释放出巨大潜力,逆势崛起。“一带一路”倡议更成为全球航运业发展的动力源,也为国际化海员队伍的建设打了一剂强心针,为广大海员的进步提升、为中国海员走向国际化,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和机遇。

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共有注册海员约70万人,其中注册国际海员大约50万,他们管理操作着几乎全部国轮,同时我国每年还外派海员十多万人次。海员已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强国战略发展的中坚力量。

陆立明提出,海员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建设和保持一支稳定、高素质的国家海员队伍,是海洋强国、交通强国建设和维护国家海权的现实基础,是推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保障。同时,海员是全球化的职业群体,让我国海员在全球化竞争和海上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处于公平地位,能够体面工作,也是势在必行。

现代化的先进设备和海员培训已成为各国航运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航运面向21世纪所应努力发展的方向。

武汉理工大学航海学院副院长徐言民指出,中国交通运输业在质量、服务、效率、竞争力方面与国际水平还存在不小差距,发展智能航运及相关教育十分必要,其有利于深化航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航运竞争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有利于促进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招商局集团王晓东提出,针对海员国际化发展需求和要求,主管机关、航海院校、航运企业应携起手来,共建“一带一路”海员发展与培养合作体系,结合公约法规要求、行业规范要求、企业实际要求,互学互鉴、合作共赢,共同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具有国际化水平的中国海员人才。

加快高素质海员队伍建设

国际化的航运发展形势,要求海员拥有更高的职业素养,熟练掌握现代信息化、智能化航海技术,熟练操作和管理现代化船舶和货物,能通晓并有效执行行业规范和标准,具备良好的语言交流、跨文化交流能力等,即成长为各方面均具备国际化水平的海员人才。

大连海事大学党委副书记许民强认为,推进海运强国建设,不仅需要规模庞大的船队,更需要高素质的航海人才,做好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建设海运强国的重要基本支撑。

香港Fleet船舶管理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顾剑文建议,发展中国海员资源首先要提高社会对海员职业的认知度,充分利用好多种媒体广泛宣传海员职业的优越性,让更多的人了解海员职业特点即海员的国际视野,海员的国际化待遇。应多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除了多年提出未果的减免海员的个人所得税问题,还要呼吁设立中国海员资源发展专项基金、中国海员资源发展专项贷款,尤其是专项贷款对来自贫困地区的中国海员资源发展初期十分重要,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项目,来自贫困地区的生源,他们迫切需要海员培训的第一桶金。

顾剑文认为,由于海员职业的特殊性,应该设立海员职业特色的社保体系,完全按照劳动法要求缴纳海员社保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海员资源的发展,给从事海员管理的单位和海员个人带来许多困惑。海员上船时有工资,而下船时有的根本没有工资,有的只发基本代派工资,根本无法按照劳动法规定足额缴纳社会保险。

顾剑文希望海事主管部门在履行STCW公约的前提下,在海员培训、考证、换证方面尽量缩短海上资历要求,在海员证书办理上参考护照的办理方式简化方便海员办理换发证书。

同时,顾剑文还提出,航运企业要有计划地招收海员,要根据自身的消化能力招收海员,在新造船时一定要考虑对海员资源的培养,尽量多的设置船舶艇位和舱位,万不可在没有消化能力的前提下过多的接收航海院校毕业生造成海员资源的二次流失。他指出,航海院校要担负起“航海家摇篮”的责任,海上专业要招收有志成为航海家的生源,鼓励更多的海上专业毕业生到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减少海上专业毕业生的第一环节流失。

顾剑文还认为,发展中国海员资源要重视女性海员资源的培养,尤其是中国正处在独生子女政策影响的高峰期,发展女性海员很有必要。今年世界海员日的主题就是“船上工作性别平等”。近年来,部分航海院校海上专业开始招收女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相关海员管理,海员资源培养从业人员要重视扶持中国女性海员资源的发展。

“海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共同营造良好的海员队伍成长发展的生态环境。未来的航运界真正需要的是能够理解事物本质、懂得取舍、抓住时机准确判断、运用并创造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大连海事大学副校长刘正江认为,培养学生顺应技术发展趋势,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航海教育的主要任务所在。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院长武宝林也表示,国务院明确将产教融合作为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在产教融合机制驱动下,丰富人才培养类型,提高国际化人才质量,是高职院校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课题。

海员的职业发展和保障海员合法权则是中国海员建设工会副主席曹宏伟一直关注的问题。她表示,中国海员建设工会将积极代表广大海员发声,反映海员意见和要求,维护海员利益,提高海员队伍素质,保障海员职业发展权利。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