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中国海军历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重庆号”的定向委培生

  85岁的周荣在天津生活了大半辈子,但浓重的杭州口音,很容易让人将他误认为是这个城市的“新移民”。当年从“重庆号”起义后,周荣被分配到中国海军司令部航保部,不久他跟着前苏联专家来到天津,参与了天津港的设计规划和建设。

  我原名叫周融,浙江杭州人。1945年,我从杭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到上海参加了接舰大队的招生考试,没想到那次考试改变了我的一生。

  早在1943年,国民政府就准备筹建中国海军,但当时国内的海军人才几乎为零。国民政府于是就选派了一部分青年军官,以赴英美参加欧洲战场的战斗为名,去学习各种新武器的运用,继而等到作战重心转向日本的时候,成立独立的海军同英军共同对日。按照国民政府与英国政府的协议,由英国方面提供舰艇,中国派遣学员到英国接受训练,并接收英国赠送的舰艇。1944年,首批接舰官兵百余人先行到达英国,这批学员主要是接舰大队的士官阶层。此后,1945年至1946年,先后再有两批海军训练班学员被派往英国学习,我就是1946年第三批学员当中的一个。

  我们这些学员,应该说从在国内参加培训的那一天开始,就很明确自己的任务:我们要到英国去学习海军技术,目的就是要开着英国人送给我们的舰艇回国,建立自己的海军。用现在高考填志愿来比喻,就是“定向委培生”。1945年10月的一天,我在国民党上海海军司令部大礼堂,参加了赴英接舰海军考试。

  考试一共分四场,上午两场考理科和英语,下午两场考文科和海军基础知识。至今我还记得一些考题,如理科考试问到:1斤棉花和1斤铁究竟哪个重?试用在空气、液体和真空的环境中证明结论;英语考试让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翻译成英文;文科考试里的作文题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考试的题目五花八门,很多考生中途没有答完试卷就匆匆退出考场了,我对自己试卷上的答案也不是很有把握,但却坚持到了最后一个交卷。

  考试后第三天,训练的营房外张贴出初选名单,我考上了。通过初选的学员,接着还要接受面试和体检两道检验。面试的考官就是接舰的邓兆祥舰长,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体检是在上海一家英国人开设的医院进行,项目繁多细致,从皮肤四肢到遗传疾病,一应俱全。学员们第一次被外国女护士检查身体,大家都觉得很害羞。

  经过两次考试一次体检,通过最终选拔的学员才具有赴英接受训练的资格,但想要办理出国手续,还必须有两个校官以上级别的保证人或一家具有二十万美元以上资本的商家作保。为难之际,我同学的一位姐夫是位中校副官,他帮我们做了担保;而我们的教官营长是上校,他成为了众多学员的另一个担保人。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