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 “雪龙”船在上海长江口锚地下锚,并于26日停靠上海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历时78天,航行13000余海里、完成77项科考任务……128名考察队员肩负光荣使命、心怀神圣梦想,在白令海、楚科奇海、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门捷列夫海岭等海域,开展了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冰和冰面气象、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与生态多样性等多项考察,圆满完成北极科考任务,书写下北极科考的崭新篇章。

科学考察:实现北极考察历史新突破

完成84个海洋综合站位作业,收放5套锚碇潜浮标,布放300枚走航抛弃式温度剖面仪、24枚温盐深剖面仪、17个Argos表层漂流浮标和58个GPS探空气球,完成231公里的地球物理反射地震测线和1500公里海面磁力测线,开展7个浮冰站考察……在北极科考期间,考察队员经过54天艰苦作业,克服考察站位和考察航线现场大范围调整带来的困难,实现了我国北极科考历史上的诸多突破——首次在北冰洋门捷列夫海岭进行考察,完成一条综合考察断面,考察内容涉及物理海洋、海洋气象、海洋地质、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等多个方面。该调查断面和2016年中俄北冰洋联合调查航次相配合,实施了我国首次在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西侧和门捷列夫海岭海域的海洋观测。

首次在白令海成功布放深水锚碇潜标,锚系长度3800米。成功完成了5套锚碇长期观测潜、浮标的收放工作,加强了定点锚碇长期观测,包括白令海锚碇浮标投放、白令海锚碇潜标投放、楚科奇海锚碇潜标投放、沉积物捕获器潜标回收、沉积物捕获器潜标投放。

首次利用“雪龙”船在北极成功布放我国自主研发的冰基上层海洋剖面浮标。利用直升机围绕长期冰站在加拿大海盆布放了由13个浮标组成的浮标阵列,是我国历次北极考察构建最为规则的浮标阵列,连同冰站布放的浮标,一共布放了40个冰基浮标,冰基浮标布放数量为历次北极考察之最。

首次在楚科奇海陆架发现海底结核/结壳,初步推测该区域存在冷泉或者热液过程。这一发现将可能为我国北冰洋海洋地质研究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首次使用空气枪震源激发人工地震波在北冰洋进行地球物理考察,极大地增强了多道地震系统的地层探测深度。在加拿大海盆区域,取得了丰富的海面磁力、重力和热流数据,为揭示加拿大海盆形成演化历史提供了资料。

“此次北极考察是‘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十三五’期间首次在北冰洋实施科学考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首席科学家李院生表示,全体队员以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为契机,乘“雪龙”船一路向北开展了84个海洋站位作业和7个冰站作业,最北到达北纬82°52′59″,安全、顺利、圆满地完成了全部考察任务,部分工作超额完成。

船舶保障:为科考提供有力支撑

开展科考作业、运输考察物资、保障饮食起居……北极考察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雪龙”船强有力的支撑。

此次北极考察是一次以“雪龙”船为作业平台实施的海洋综合性科学考察。船员们本着一切服务科考的理念,克服了备航时间紧、考察人员多、冰情恶劣等诸多不利因素,为科考队提供了坚强的航行、后勤和科考保障。

欲想研究北冰洋,必先探秘白令海。在我国历次北极科学考察中,白令海都是重点调查海域之一。考察队乘坐“雪龙”船经过风雨兼程抵达白令海开展科考作业后,“喜怒无常”的白令海时常展现脾气暴躁的一面,狂风在海面上呼啸而过,连绵不绝的涌浪“愤怒”地砸向船身,停泊在作业站位的“雪龙”船轻如鸿毛,颠簸剧烈,航行保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每当遭遇恶劣天气,总能看到船长赵炎平值守在驾驶室,一边不时拿起望远镜了望海面,一边紧紧盯着雷达,指导操舵船员小心驾驶、谨慎操作。

由于考察站位和考察航线现场大范围调整,“雪龙”船比预定考察计划提前约半个月进入北极圈。就在这里,密集的浮冰区成为一道天然屏障横在了“雪龙”船的前方,让它举步维艰。

而连日出现的大风降雪天气,又使得海冰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积雪,就像北冰洋在身上穿了一套“盔甲”,这不仅增加了“雪龙”船破冰的难度,还给判断海冰状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这段时间,赵炎平把驾驶台当成了宿舍,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在“雪龙”船破冰最艰难的阶段,他几乎全天守在驾驶台,拿着望远镜紧紧地盯着海冰,用简短急促的声音,指挥值班船员倒车、前进……本次考察期间,在全体船员艰苦卓绝的努力下,“雪龙”船行程13000余海里,其中破冰航行2800余海里,主机安全运行1300小时,为全程走航数据采集,84个水文站位(其中59个在浮冰区)、7个冰站冰站考察提供了支撑,有力地保障了海上和冰站科考、及物资运输任务的完成。

集体活动:在艰苦环境中鼓舞士气

紧张忙碌的科考工作之余,考察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为考察队员们鼓劲、打气。

此次出征北极,有32名队员的生日是在考察期间度过。每逢有队员生日,考察队都会在晚饭时播放一曲生日歌,做一碗长寿面,并送上一份小礼物。

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张玉生是一名从事海洋科学研究30多年的“老海洋”,此次北极科考后即将退休。8月16日是他60岁的生日,队友们用苹果和红枣在餐桌上摆成了“7北”和“60”两个图案表达对他的生日祝福。

“这次过生日距离北极点之近、氛围之温馨,在我一生中都是前所未有的。”张玉生感慨地说,这次在“雪龙”船上的生日,将会在他一生中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从上海起航不久,考察队开办的“北极大学”就在“雪龙”船上正式“开学”。“南极大学”校长、首席科学家李院生为队员们讲授了第一课——《南极冰盖与冰架系统》。

在航渡期间开办“北极大学”,已成为历次我国北极科考队的传统。“北极大学”邀请参加北极考察的各学科专家讲授科研、医疗急救、文化、历史等知识,听课人数达到700余人次。“北极大学”成为活跃气氛、丰富知识、加强各学科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在“雪龙”船和长期冰站,考察队还举办了穿越北极圈活动、“‘雪龙’船好声音”卡拉OK比赛、猜熊比赛、乒乓球和棋牌比赛、中秋晚会等一系列别具特色的活动,为队员们搭建了相互交流、自我展示、团结磨合的平台,留下了一段独特的北极记忆。

“两学一做”:促进考察工作有序开展

考察期间,考察队临时党委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顺利完成考察任务提供了保障。

临时党委高度重视发挥党员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党员干部始终以安全措施落实在先、重活难活抢干在先、关键时刻挺身在先、团结协作奉献在先、遵守纪律示范在先要求自己。

冰站作业期间,每一个作业点都同时飘扬着党旗和国旗,以党员为主的探冰队员和防熊队员每天最早去到冰面,最晚撤回船上;在驾驶台承担冰面了望任务的党员和队员时刻警惕,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机组人员坚守岗位、备机待命,以便随时起飞……“雪龙”船党支部开展了“戴党徽、亮身份、竖旗帜”活动,要求党员佩戴党徽,亮明党员身份,接受群众监督。此外,还在长期冰站作业场地开展了“不忘初心、重温誓言”的特殊一课,全体党员冒着严寒,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言。通过这堂特别的课程,使党员把入党誓言深深地刻在心中,激发了责任心和荣誉感,提高了凝聚力和战斗力。

“此次北极考察期间,考察队充分发挥临时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全体考察队员不畏艰险,奋力拼搏,安全、顺利、圆满地完成了考察任务。”考察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夏立民说。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