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定》生效后,发挥海洋碳汇这一全球最大的碳汇功能来减轻我国的减排压力,是大有可为的。”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式结束后,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焦念志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广场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2016年11月4日,《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推动《巴黎协定》生效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彰显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一外交成果被写入了2017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巴黎协定》生效后将给中国带来哪些变化?焦念志从一名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角度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习主席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向全世界正式通报了中国的减排计划,使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位置从被动转向了主动,甚至是站在潮头起到引领作用。这给科技工作者搭建了新的平台,激发大家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作用。

今年两会,焦念志带来了好几项议案,其中之一就与海洋碳汇有关。“这些年我一直在推动海洋碳汇相关工作,现在已经纳入了国家战略。”他微笑着说,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专门提到,要建立增加海洋碳汇的有效机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为推动产学研结合,焦念志发起创建了全国海洋碳汇联盟和中国未来海洋联盟,在“贡献、分享”的理念下,形成了涵盖产、学、研、政、用的联盟体,吸引了包括中央企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的积极参与。例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加入全国海洋碳汇联盟,并为在渤海、三亚建立碳汇与环境监测站投入经费。

焦念志解释道,所谓海洋碳汇,通俗地说就是海洋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大约有三分之一被海洋吸收,因此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扎实有效推进海洋碳汇研发工作,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将更好地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添砖加瓦。

针对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带动我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实现优势互补。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的要求,焦念志说,福建是“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也是生态示范区、创新省等,在全国创新驱动中应该先行先试,走在前头。福建不光要重视经济贸易“走出去”,还要抓好科技教育工作,重视海洋研究,这样才能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一带一路”向前发展。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