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无数人头痛不已的太湖蓝藻,还真能变废为宝。近日,记者走进太湖杨湾藻水分离站看到,随着藻水分离等技术升级换代,曾经作为太湖“呼吸之痛”的蓝藻,也在不断走出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子。

“今年的藻情可谓来得早、来得猛,3月中旬就在太湖西部湖区监测到蓝藻出没,4月14日起启动打捞。”市蓝藻办人士告诉记者,气候入夏,我市已全面进入蓝藻“攻坚战”。机械化打捞水平提升,捞藻量随之增加,截至昨日,我市已打捞藻水80.1万吨,为去年同期的3.5倍。

藻情来势汹汹,本地的蓝藻处理能力能否“坦然”承受?在杨湾藻水分离站,这里日处理能力为约3900立方米的藻浆。无锡德林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对杨湾等4个藻水分离站运营管理,公司运营部负责人胡航宇告诉记者,作为国内首家专业化治理蓝藻并为蓝藻暴发应急处置提供解决方案的企业,德林海发明了藻水分离集成技术。以往利用气浮技术,通过给蓝藻“穿上救生衣”,使蓝藻上浮,经刮滤处理,“旧版技术的问题是陈腐蓝藻处理量不足。”胡航宇表示,如今,藻水分离技术发展到第三代,采用破壁工艺,将细胞囊团“撕开口子”、使蓝藻下沉、过滤,既可处理新鲜蓝藻,也可处理陈藻、高浓度藻浆,助力蓝藻打捞处置可持续运转,“不久将迎来第四代技术,瞄准处理能力升级、降低能耗。”

据了解,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型藻水分离站14座,配备移动式藻水分离车4辆,设计总处理能力3.4万吨/24小时,有效解决了蓝藻后续处理问题,减少运输成本,最大限度地化解“二次污染”之困。

藻水分离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为蓝藻的工厂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将藻泥发酵制造沼气发电,仍是我市蓝藻‘变废为宝’的主要手段,此外,还包括把藻渣制成有机肥、生物柴油等。”市蓝藻办人士介绍,据测算,每吨干物质含量15%的藻泥,可产沼气23立方米。以杨湾藻水分离站为例,若满负荷运转,可日产藻泥200吨,一天生成460立方米的沼气,可发电七八百度,每年可节省电费约五六十万元。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降低藻泥含水量、深度干化制成藻粉,德林海公司已成功出口至美国客户,用于制作可降解的塑料粒子、农用地膜、运动鞋鞋垫、3D打印材料等,成为蓝藻无害化处置的一个新亮点。据悉,目前无锡藻粉规模化生产项目正在加速推进。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