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外界公认的莫迪“亲密战友”与实权派人物,阿吉特·多瓦尔对北京并不陌生,自从成为莫迪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以来,他几乎每年都至少来中国一次——但这次的到访格外引人关注……

7月24日,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在答记者问时曾提醒印方:“不要心存侥幸,不要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既有中方“红线”在前,相信所有渴望和平的人都希望印方能够借助金砖国家会议这一目前难得的面对面高层互动管道,对华表达出更具诚意,更务实的态度。的确,中印之间实际上应该有更广阔的的合作前景,而印度刚刚被吸纳入上合组织,也充分表明北京之前对于未来中印关系的积极与乐观态度。

当然,莫迪政府也不一定就会果断“抛弃幻想”。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印度陆军——特别是其全球规模最庞大、作战经验最丰富的山地部队近来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但近年更受外界关注的印度海军却似乎从舆论场上消失了。实际上,西里古里走廊距离孟加拉湾的直线距离也不过500多公里,完全处于印度航母的米格-29K作战半径覆盖之下。

当然,动用宝贵的舰载机远赴北方山区作战的性价比并不高,陆基作战飞机更适合该类行动,而印度海军在战时的最核心任务,肯定是确保印度洋的制海权。毕竟纵观自西欧和中东为始,穿越马六甲海峡和南海,最终汇入东北亚的全球最繁忙能源和贸易航路,不难发现其中近三分之一的里程位于印度洋。

换言之,如果印度海军能够保证在战时对印度洋区域海权的绝对控制,就有可能切断上述贸易线路,从而间接影响陆地局势。

印度洋区域海权

对于区域海权的涵义与价值,笔者曾结合历史案例在《区域海权的历史经验与现实价值》(发布于澎湃防务“宏亮瞻局”)一文中做过解释,在此不再赘述。不过笔者还是要再次强调前文根据历史经验所总结的几点“规律”——它们都在印度洋有所呈现:

一、在靠近本国领土,并尽量远离敌国领土的海域,夺取区域海权较容易实现;二、在争夺区域海权的过程中,外线基地比内线基地更可靠;三、在次要海域或战略方向的佯动有助于分散传统海权拥有者的兵力,并可能引导其做出错误判断,从而更容易在关键海域夺取区域海权;四、与地面行动的良好配合往往是能否夺取区域海权的关键;五、夺取区域海权并不一定需要通过赢得一到两次决定性会战才能实现,在某些情况下,一支“存在舰队”就足以掌握区域海权。

很明显,相比于美国以外的其他域外国家,印度海军在印度洋几乎占尽了“天时地利”优势:一、印度次大陆本身就位于印度洋核心地带,印度版图的东西两条海岸线再加上受其“影响”的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岛群,几乎将印度洋劈为东西两半,在西半部的阿拉伯海,以孟买为基地的印度西部舰队将对苏伊士运河-红海,以及波斯湾贸易线路构成威胁;在东半部的孟加拉湾,以维沙卡帕特南为基地的东部舰队则正好位于马六甲海峡的西大门。而与日俄战争时需要在领土东西两端万里机动的沙皇俄国海军不同,印度次大陆的“倒三角”版图形状意味着其两支舰队相距并不远,非常便于相互支援,从而使其在需要时于某一海域迅速建立内线兵力优势。

二、对于整个印度洋来说,无论是孟买还是维沙卡帕特南都处于内线核心位置。但如果将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分开来看,孟买和维沙卡帕特南都堪称位置极佳的外线基地。它们均位于印度次大陆的“腰封”,不仅与潜在战区保留了一定的“安全距离”,而且以此为基地的破交舰艇出海不远即可进入繁忙的贸易航路“狩猎区”。此外,印度海军在孟加拉湾东部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布莱尔港建有一个重要的前沿基地,南北向串列分部的该群岛在地理上几乎完全锁死了马六甲海峡北口;而其与印度东部海岸线又正好“封闭”了整个孟加拉湾。

三、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存在,以及印度政府长期以来奉行的所谓“东进”政策,为印度海军在马六甲海峡以东开辟“第二战场”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在泰国湾、爪哇海和南海,印度海军在这些海域的资源或贸易航路上的任何轻举妄动都会让相关国家非常敏感。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以印度海军现有的实力,如果没有美日澳的支持是很难在上述海域维持强有力存在的;但如果只是派一支小型舰队(如潜艇)展开佯动,则有可能分化对手本来能够投入印度洋的反破交舰队或进攻型舰队。

四、外界往往容易忽视的是,尽管印度海军近年来鼓吹并努力打造远洋作战能力,但这支海军几乎所有的作战经验其实都来自于配合陆军作战。总的来看,印度海军在历次印巴战争中的表现都是合格的,其航母战斗群的战区机动与对地支援能力经受住了战火考验。而从战略上看,无论是印度洋海上破交还是前出西太平洋,印度海军都有可能为地面局势带来更多间接不确定性。

五、毫无疑问,印度海军在战时的最高目标是对印度洋区域海权的绝对控制。如果只是巴基斯坦这个级别的对手,印度海军的上述目标并不难实现。但如果碰到更强大的对手,印度海军的最低目标则是确保舰队的生存。当然,一支仍然“生存”的舰队,并不一定就是一支有效的“存在舰队”。特拉法尔加海战之后的法国海军仍然拥有一支“生存舰队”,其规模甚至比特拉法尔加之前更庞大;旅顺港被攻陷前的帝俄第一太平洋舰队在大部分时间内同样只是一支“生存舰队”。它们在强大的外界封锁或压力下只能龟缩于港内,或偶尔执行一些无关痛痒的战术性任务,但已无法对整体战局构成影响。而“存在舰队”的涵义则要积极得多,其仍然拥有作战的主动权,仍然能够时刻对对方的贸易线路、基地或作战舰队构成现实或潜在威胁——即便其并不能于会战中歼灭对手或掌握完整区域海权。

同时,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印度来说,一支仍然具备作战能力的“存在舰队”也是确保本土6000公里海岸线安全的基石。当然,与北美独立战争中的法国海军不同,当时的法军严重依赖来自本土的海运补给,而今日南亚次大陆的安全形势并非如此,因此无法完全掌握区域海权的“存在舰队”,将很难在整体战略层面施加影响。

捉襟见肘的航母编队

可以肯定,域外国家绝不会坐视其印度洋海上生命线被切断或破坏,因此域外介入力量的优先目标是护航;第二目标则是直接威胁印度的外海离岛甚至印度本土。这两项任务可以按优先次序执行,也可以视战局发展同时展开。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印度海军需要执行的是一项“反介入”任务,只不过该类“反介入”因具有主动破坏贸易航路的性质而更具进攻性;而对手的“介入”行动又因带有强烈的保护航运性质,而更具防御色彩。

从上文的分析不难得出结论,印度海军在印度洋上拥有巨大的地缘优势。但这种优势并不会带来必然的胜利,或者说,即便印度海军符合夺取区域海权的所有客观条件,也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其能够夺取印度洋的战时制海权。毕竟除了客观因素外,自身的能力才是决定胜负的最核心要素。那么,目前的印度海军具备这种能力吗?

尽管媒体和印度军方一再热炒其雄心勃勃的“3至5艘航母”计划,但至少目前的现实情况远非如此。今年3月6日,曾经的马岛英雄、老迈的英制轻型航空母舰“维拉特”号(原英国皇家海军半人马座级“竞技神”号,1944年开工)正式退役后,印度海军就只剩下一艘俄制中型航母“维克拉玛蒂亚”号(原苏俄海军基辅级“巴库”/“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1978年开工)。正在建造中的“蓝天卫士”号国产航母距离正式服役并形成战斗力,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客观地说,“维克拉玛蒂亚”号在经过俄罗斯北方机械制造厂的彻底改造后,无论外观还是实际作战能力都已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尤其是在拆除了远程反舰导弹后,该舰已经是一艘纯粹的航母而非“载机巡洋舰”。其最大载机量约40架,根据不同的载机方案,最多可以搭载24架米格-29K多用途战斗机。

印度海军现有的11艘驱逐舰中,只有3艘德里级和3艘加尔各答级勉强可以算作现代化舰艇。德里级的反潜能力较强,配备完善的主被动舰壳声呐和拖曳声纳,并搭载两架反潜直升机,是印度海军执行区域反潜任务的核心平台。加尔各答级则装备有对空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发射的中远程防空导弹,主要为航母编队提供区域防空能力。然而,加尔各答级搭载的以色列产“巴拉克”-8防空导弹射程只有70公里,且备弹量太少(48枚),严格来说还达不到现代舰队区域防空舰的标准,反倒是该级舰装备的“布拉莫斯”反舰导弹颇具威力。

印度海军目前共装备有15艘大型护卫舰,其中12艘较为现代化,包括6艘在克里瓦克-III级基础上改进的俄制塔尔瓦级、3艘塔尔瓦级的升级版什瓦里克级,以及3艘布拉马普特拉级。上述舰艇主要在编队中承担反潜任务。

总的来看,印度海军的水面舰队实力难以满足其让印度洋变成“印度的洋”的野心,防空能力严重不足,远程反舰能力有亮点(“布拉莫斯”和米格-29K)但火力规模不够,反潜能力尚可。现有的唯一一艘航母平时只能照顾一支舰队,虽然战时在东西海岸间调动并非难事,但最关键的是该航母的动力系统可靠性一直存疑,之前在海试过程中就遭遇过重大事故。考虑到俄罗斯自用的唯一一艘航母也存在动力系统隐患,因此“维克拉玛蒂亚”号在战时能否承受高强度的作战行动是很成疑问的。此外,“维克拉玛蒂亚”号跟所有航母一样都有大修和保障周期,如果“蓝天卫士”号不能按计划服役,印度海军在其保障期间就将面临无航母可用的窘境,那么现有驱护舰的的编组和战术模式也必须重新调整。

护航舰艇方面,印军目前最大的问题一是数量严重不足,根本无法在整个印度洋遂行强有力的作战行动,而这又从根本上受制于其工业能力;二是区域防空能力不足,如果是配属航母作战,则会给同样数量不足的米格-29K机群带来巨大压力;若是独立编队作战,就只能寄望于岸基航空兵的掩护,但这又会制约其开赴远海执行任务的能力。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