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四大湾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2017年全国两会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民间倡议上升到国家战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接近完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实施方案加紧编制,大湾区顶层政策设计逐渐成型。

继去年在全国两会上建言打造粤港澳世界级科技湾区后,今年,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再次建言大湾区建设,提出《合力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率先突破的建议》。

马化腾认为,一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势头加快,大湾区发展的独特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强化。但与此同时,各界也对一些事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议题更加关注,包括如何建立畅通的决策机制,整合大湾区各个城市的产业和创新资源,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如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企业等平等享有机会、平等实现发展,为湾区居民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如何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落实国家战略中的功能和作用,推动中国与全球的合作对接等等。

马化腾认为,上述议题都需要在下一步大湾区发展中予以明确和推动。因此,他在《关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率先突破的建议》中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切实促进大湾区“决策共商”,加快推动大湾区发展关键领域取得突破进展。建议在中央层面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中央主要领导人、国家有关部委、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政府主要负责人共同组成,对事关大湾区全局的重大问题定期进行研究解决,并由三地政府具体落实领导小组的决策举措;在区域、民间层面推动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委员会,由知名企业、智库、社会组织组成,定期向领导小组或粤港澳三地政府提出具体诉求、提供研究支持,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决策和咨询机制“双轨机制”。在此基础上,瞄准当前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环节,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实现新的更大突破。比如,在居民生活层面,试点推行粤港澳大湾区“网络电子身份认证”;在出入境便利化层面,探索出入境“一机两检”;在协同创新方面,把深港河套地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创新首个标杆项目;在吸引企业和人才方面,整合前海、横琴等已有的鼓励优势产业目录、吸引境外及港澳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广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片区)等。

二是积极鼓励大湾区“产业共建”,打造以“科技+金融”为基础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一方面,建议加快新的科技产业和创新成果在大湾区应用,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率先打造“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先行区”,探索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建设“云上湾区”。另一方面,建议充分利用香港、深圳、广州等金融业集聚优势,在大湾区中加快金融业开放步伐,试点大湾区内和国外资本自由流动,逐步建立大湾区内国际性自由可兑换的资本市场。

三是不断巩固粤港澳“文化共生”,着力提升大湾区发展的归属感和参与感。出台相关政策举措鼓励和支持大湾区知名企业、公共机构投入资源,为香港、澳门等优秀青年提供更优质的实习体验和工作机会。同时,针对大湾区城市现有的文化留存和文化设施,研究启动湾区文化发展专项,保留并发展湾区独特的文化魅力,探索打造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文化资源保护和挖掘的标杆城市。

四是着力实现大湾区“机遇共享”,打造中国资本和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桥头堡”。建议国家研究出台政策举措,充分利用大湾区沟通内外、连接全球的独特优势,鼓励和支持大型央企、民企在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香港、澳门设立国际总部,同时在大湾区内实施更加优惠的境外资本和企业进入政策,鼓励世界名企设立区域总部或创新研发中心,促进生产要素资源双向进出、有序流动,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全球业务市场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