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的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救一个人就是救一个家”

北海救助局船长曹德广上图在风浪中操纵船舶。

“最美海员”曹德广心里有个梦,他想保佑每一个渡海者平安航行于祖国每一寸海洋。

当海面刮起九级或十级大风的时候,船员们往往要四肢并用才能确保自己不摔倒,要么紧紧抓住桌角,或是尽量靠在船的内夹角上,还有的干脆用绳子把自己捆在椅子上,呕吐声则不时传来。

此时,曹德广却要克服种种不适,开着救助船冲向风口浪尖,给难船带去希望。6月25日,在救助船上干了10多年的北海救助局船长曹德广讲述这些惊涛骇浪时,波澜不惊,云淡风轻。

2010年12月5日,“利舟8”轮在蓬莱港东4海里处锚泊时船舶舱盖被巨浪打掉4个,船舱大量进水,船舶逐渐下沉,船上6人命悬一线。

“北海救111”轮紧急出发实施救助。船长曹德广带领大家制定了几个方案:一是用救生艇,这对求救者最有利,但风浪太大,很可能人救不上来,还把艇打翻;二是让求救者穿上救生衣,系上缆绳跳到海里,然后把他们拉上来,这对他们来说危险性较大;三是船艉贴船艉,让求救者跳到救助船甲板上,但两条船挨那么近,可能会把人挤伤;四是待两船靠近时用吊篮将人救起,但稍有不慎,吊车折断会伤及救助船员。

一阵纠结和权衡之后,他终于做出了抉择:吊篮救人。“当时我想到最坏的后果是,两船靠近的一瞬间,难船可能把我们的船头压下去,或者我们把它顶翻,但和6条生命比起来,冒这样的风险是值得的。”

救助船反复试探,寻找风浪的规律。“白天涌浪能看得见,晚上只能听着大浪起伏的声音算频率。找准安全系数最大的时机把吊篮落到合适的位置,船贴一下马上离开。”曹德广把救助船稳在难船右方合适的位置,待几个大浪过后迅速加速靠到遇险船右舷。吊篮被迅速放到难船上,待4名遇险船员钻进去,立即起吊!随后,两船再次靠拢,余下两人被成功救起。

因成功指挥救助“利舟8”轮遇险船员,曹德广获得2011年国际海事组织“特别勇敢奖”。

采访曹德广时,他的同事都说,船长有个特殊癖好。每当救助船需要靠泊码头时,他总要把船头调转,冲外靠泊。

“如果直接靠泊码头,顶多能早10分钟上岸,而一旦有紧急救助任务,船要调头再开走势必耽误不少时间。而每次救助,都是在和时间赛跑啊!”他说。

“我从1995年开始干这一行,2006年当上船长,头上始终像悬着把剑。”他坦言,随着社会对海上救助的了解日益增加,作为一名救助船船长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我国北部海域,风大、浪高、流急、雾多,分布着高频次的客滚船航线。5823.4公里长的海岸线,25.7万平方公里的水域——在如此广阔的辖区内,为了保证每一次施救快速有效,北海救助局设立了12个救助船常年待命点。这些待命点有的在烟台到大连航线的中央,有的在渤海湾中心,全部是客滚船航线和船只密集海域。每艘救助船每15天才能在就近港口补给一次。

“我觉得英雄离我很远,这就是我的工作。出海的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救一个人就是救一个家。每当救了一个人的时候,我会觉得即便这么多年来对自己家人亏欠很多,也是值得的。”曹德广说。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