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之行的启发和实践

2015年年初,为了设计好“雪龙2”号,吴刚曾随“雪龙”号赴南极考察。70多天的南极之行,带给吴刚最大的感受是,侧重于科考的“雪龙2”号,必须为科研人员提供更为科学、便捷的工作环境。

“受船型限制,我们科研人员的作业模式太落后了。”令吴刚印象很深的一幕是,科学家需要自己到“雪龙”号的右舷,靠人力从水里取回重达几百公斤的采水装置。在极地恶劣的环境下,人员在甲板上作业本就危险;另一方面,珍贵的水体样品离开了水下恒温的环境、长时间暴露在极寒的温度下,可能会导致样品中的生物死亡,影响科研结果。从南极回来后,吴刚带领着七〇八所的设计团队,设计了专门的采样舱室和设备,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保障了科研人员的操作安全。

“科学家曾向我们反映,希望我国的科考船与国外接轨,科学家们在船上可以专注于实验,甚至能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操作科考设备。”吴刚说,“雪龙2”号采用了集中实验室格局、大尺度作业车间和较大面积调查作业甲板设计,加之冰区月池系统的应用,可实现船舶调查实验功能的最大兼容与共享,与国际上专业的极地海洋科考布置和流程全面接轨。“‘雪龙2’号上的科学家不需要再干多余的体力活了,其实随着船上科考设备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我们还需要培养更多专业的科考设备操作手来辅助科学家。”吴刚表示。

“当年我在‘雪龙’号上另一个深刻感受就是,船上的通信实在是需要投入力量改进了。”吴刚说,“雪龙2”号实现了WIFI全覆盖,这也是“雪龙2”号上人性化设计的一个小侧面。据了解,“雪龙2”号在驾驶员轮替值班、实验室和甲板科考作业的保护性和便利性、健身活动场所的合理设置、房间的保温通风遮光、室外梯道防滑处理、马桶真空系统设计、冷凝水处理、茶水站、垃圾房、行李间、洗衣房等设置以及蔬菜、水果和淡水的便捷运输等方面,都会给船上人员带来更舒适、便捷的体验。

通过“雪龙2”号项目,七〇八所积累了极地船规则规范经验,掌握了双向破冰船型设计、PC3级破冰船结构设计和破冰船低温防寒设计等关键技术,打造了一支日趋成熟的科考船设计团队。2017年,由七〇八所牵头的“极地重型破冰船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后正式立项。曾经,针对“雪龙2”号是否应该由国内自主设计的争论言犹在耳,如今吴刚有信心作出肯定的回答。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