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圆满完成各项考察任务的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顺利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作为我国唯一的极地考察船,“雪龙”船自2012年11月 5日从广州出发,历时156天,4次成功穿越西风带,总航程2.9万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6000余海里,并首次到达南纬75°7′12″,开创了我国船舶航行最南纬度地区新记录。

在考察队凯旋之际,“雪龙”船船长王建忠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介绍了“雪龙”船此次南极之行的总体情况。

“雪龙”船刷新航海纪录

王建忠介绍说,“雪龙”船自2012年10月30日从上海出发奔赴广州,并于11月5日从广州港正式起航执行我国第29次南极考察任务。总航程2.9万多海里,其中冰区航行6000余海里,4次成功穿越西风带,按计划圆满完成此航次全部航渡任务,并首次到达南纬75°7′12″的最南纬度地区,开创了我国船舶南极地区航行的新纪录。完成了内陆考察物资、南极中山站工程物资、度夏科考设备、燃油等后勤保障物资卸运上站任务及中山站返程物资装运回船任务。完成了全航程表层海水采集系统的SBE21、万米测深仪、风廓线仪、DGPS等常规走航观测数据收集及普里兹湾调查保障等科考任务,并安全、圆满完成罗斯海新站选址的后勤保障任务。

斗风战浪,保证船舶安全航行

王建忠说,在航行保障方面,船员克服各种困难,恶劣气象条件下依然坚守岗位,斗风战浪,保证船舶航行安全和设备正常运行,科学分析气象条件,抓住有利机遇,4次成功穿越西风带。在冰区航行阶段,充分发挥“雪龙”船破冰能力,克服了南极中山站严重冰情困难,使“雪龙”船比原计划提前两天到达,为考察队第一阶段卸货任务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合理规划航线、优化作业顺序和科学选择作业时间,为按计划完成极地环境综合专项调查任务做出努力和贡献。

在整个航次中,“雪龙”船完成了对各种设备的维修500余次;更换机舱控制系统、报警监视系统传感器等元件20余次;主机内部检查5次,为考察队各项任务安全顺利地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网络通信部门在整个航次中保障了考察队与国内外的通讯联络、电子邮件收发、船与考察站之间的通讯、“雪龙”船局域网络及短信平台正常运行,完成了2013年春节前夕国务院领导视频慰问极地、大洋考察队员的活动。

随船气象预报组根据考察队各阶段开展工作任务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多渠道收集气象资料,进行气象会商,为“雪龙”船的安全航行特别是4次成功穿越西风带、南极中山站的两次现场卸货、新建站选址及大洋考察现场作业提供了有力的气象保障。直升机组在物资吊运,人员输送、航空摄影、埃默里冰架考察、访问国外考察站等方面,工作相互配合,安全圆满完成了飞行保障任务。

“雪龙”船的后勤保障部门为考察队员的医疗、生活、伙食等方面提供了良好服务。船医经常进行巡诊,关注晕船队员,为科考队员建立健康档案,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方针,保障了队员的身心健康。厨师们为调剂队员的伙食绞尽脑汁,每日制定菜谱,精心烹饪;航行期间保障每日四餐供应,卸货期间24小时供应热饭热菜。

王建忠表示,考察队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严格执行安全工作岗位责任制度,要求船员做到安全问题警钟长鸣,经常不定时检查全船的安全记录、值班工作执行等情况。

王建忠在执行任务中,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严格执行安全工作岗位责任制度,要求船员做到安全问题警钟长鸣,经常不定时检查全船的安全记录、值班工作执行等情况。王建忠说,在航渡期间,考察队组织开展了消防、救生演习、防海盗等工作。特别是在穿越西风带期间,船员们恪尽职守,谨慎驾驶,加强值班和瞭望,定期进行安全巡视和检查,严密监测机械设备运行状况,克服船舶机械设备老化、故障率高发的困难,多次进行设备抢修,正确处置突发故障,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保障了船舶安全航行。

把年轻船员培养成新的中坚力量

对于从事24年海洋工作、共参加过16次极地科学考察的王建忠来说,下一代船员队伍的建设培养和人才储备问题是他目前最为关心的事情。“对于我国极地事业发展来说,仅有1艘极地考察船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国正在抓紧破冰船的建造。而新破冰船的建成需要大量船舶人才,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加强船员队伍建设。加强对年轻船员责任感和危机感教育,稳定年轻船员队伍;充分发挥老船员经验丰富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对年轻船员的培养工作,让年轻船员尽快成长起来,成为‘雪龙’船新的中坚力量。”王建忠说。

王建忠告诉记者,对于年轻船员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80后年轻人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知识面广、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过去机械式、命令式的管理体系,容易刺激他们的逆反心理和不稳定情绪,所以我们要建立一套适合现代年轻人特点的新的船舶南北极考察管理体系。”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