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的倪中俊和码头、港口打了20年的交道,现在,他每天有10个小时的时间都在宜宾港,用他的话来说,这里的每一个设备、每一台机器都像他的家人一样。

倪中俊是泸州古蔺人,1993年因为工作关系来到四川省运输公司宜宾公司。中途在外学习了港口知识的他深知港口发展前景好,又了解到宜宾正在建设第一个现代化码头,于是回到宜宾后,倪中俊根据组织安排,参与到宜宾港埠公司的筹建工作中。

时隔20年,倪中俊仍然记得当时安阜港口的样子。“那时的安阜码头还是车渡码头,只有7000多个平方米的堆场,800多个平方米的仓库,作业能力只有5吨,和现在比差的太远了。”倪中俊的回忆满是欣慰,“1993年4月,宜宾第一条装卸作业的浮吊趸船在安阜码头停靠,标志着安阜码头初步形成了以浮吊、缆车、叉车为主的装卸作业线。”

由于经验丰富,2009年7月,倪中俊被借调到宜宾港,参与宜宾港的筹备与建设工作。宜宾港的建设周期短、任务重,留给倪中俊和其他生产操作人员的时间只有半年左右。为了能让这些新加入港口的生产操作人员能在宜宾港试运行的时候顺利操作机器设备,倪中俊带着他们马不停蹄地在武汉港、重庆港、上海港、南京港等港口学习。设备就只有那么几台,但是每个操作人员都必须要实际操作到,怎么办呢?倪中俊想来想去,决定让这些操作人员分批次实际操作机器设备,“那时为了能实际操作上机器,我把这些人员分成倒班学习,一整天时间都有不同的人在操练。”倪中俊说。

这样的付出换来的是宜宾港开港当天的“激动万分”。“开港当天,我带领这些培训起来的设备操作人员,在宜宾最现代化的码头上,把集中箱从船上吊装到了岸上,这是首开了宜宾水上集装箱装卸作业的先河啊!”哪怕此情此景已述说很多次,但倪中俊依旧激动无比,感慨码头发展的日新月异。

如今,倪中俊每天都要到港口走一走、转一转,看看作业人员是否操作规范,车辆是否有序运转。见证过宜宾码头、港口的老码头人,面对现代化的港口,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强不如工具强”,而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宜宾港能蒸蒸日上,一年比一年好。

面对这个港口,倪中俊充满信心。因为,他热爱这片热土。他要在这里执笔绘制出一幅新图画,画出他的港口梦。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