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长期从事海洋平台和工程船设计工作,参与了 80 多个海洋平台和工程船项目设计工作,多次任钻井平台、起重船、挖泥船、半潜式转载平台、风电安装船等重大和技术复杂项目设计主管、总设计师和课题负责人;他重视对科研成果的总结提炼,主持编写了《大型耙吸式挖泥船研究与设计》船型开发专集以及有关论文;他治学严谨,无私传、帮、带,悉心培养了一大批海洋工程和船舶研究开发设计技术骨干;他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成果卓著。他担任中国疏浚协会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海洋工程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船级社技术委员会海洋工程分委会委员,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并获得了 “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船舶设计大师” 等多项荣誉。他,就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三届劳动模范、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费龙

费龙

1987 年,费龙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七〇八所,开始了 28 年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设计生涯。多年来,他在大型挖泥船、海洋平台、 起重船、风电安装船等研发设计领域成果累累,是实至名归的设计大师。

实现大型式挖泥船自主研发

大型耙吸式挖泥船属于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船舶,一艘 3 万载重吨大型耙吸式挖泥船的国外造价超过 1.6 亿欧元。长期以来,该型船的设计、建造被欧洲少数国家垄断。而自主设计建造大型耙吸式挖泥船,进而打破国外垄断,成为费龙和同事们的共同心愿。

1998 年,我国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启动,急需大型耙吸式挖泥船,但新建一艘船需耗资数亿元,且周期长,难以满足工程建设的时间要求。为此,交通运输部上海航道局提出了 “货改耙” 的设想,并委托七〇八所进行 “货改耙” 方案可行性论证工作。2001 年 4 月,费龙作为该项目设计主管,主持 “货改耙”12000 立方米大型耙吸式挖泥船开发设计。他带领项目组先后比较了 20 余艘散货船资料,考察了近 10 艘实船,并对其中 3 个船型进行了全面的方案论证,最后锁定 “爱博” 号散货船为 “货改耙” 对象,跨出了 “货改耙” 第一步,但随后而来的困难却超乎很多人的意料。

为了尽早使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开工,船东要求 2002 年年初必须交船,而 “货改耙” 的改造设计是否成功尚且未知。同时,许多专家在第一次改造设计方案审查会上持反对意见,尤其对单机单桨在航道作业的安全性、操纵性提出质疑。此外,国际疏浚船权威机构荷兰 IHC 公司断言,中国不具备研制 4000 立方米以上耙吸式挖泥船的能力,并对 “货改耙” 不屑一顾。面对多方质疑,费龙及其团队没有退缩,继续进行实船调研和论证工作。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完善设计,最终使改造设计方案赢得了专家认可,顺利通过评审。

在改装设计中,费龙和同事们集思广益、精心设计、精益求精,解决了船型的选型论证、船型 “改头换面”、 舱容及装载量和吃水的论证确定、作业航速论证、操纵性论证、稳性和浮态论证、船体结构改造设计、疏浚设备自主研制开发等诸多难题。2002 年 1 月的一天清晨,长江口雾气霭霭,改装成功的自航耙吸式挖泥船 “新海象” 号,静静地停泊在曙光中等待试挖。随着船长的一声令下,“新海象” 号轰鸣起来,滚滚泥沙从江底汇聚到船舱。同时,各路数据迅即汇拢,显示 “新海象” 号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成功了!” 费龙和同事们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不约而同地喊出声。至此,我国最大的耙吸式挖泥船成功诞生,同时宣告,世界上首例大型 “货改耙” 在中国获得成功。

“新海象” 号从设计到建造完成并成功交付,仅用了 10 个月,闯出了一条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装备改造之路,化解了当时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和洋山港建设缺船,尤其是无大型耙吸式挖泥船之困,为长江口深水航道二期、三期工程和洋山港建设提供了装备保障。同时,该项目 “货物运输船改装耙吸式挖泥船的方法” 发明专利获第四届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一等奖。

此后,费龙及其团队一发而不可收,接连研发设计了 12000、13500、18000、20000、38000 立方米耙吸式挖泥船,并创新采用了肥大船型线型、 “一拖三” 复合驱动技术、双轴发主电站、PMS 功率管理系统、集成控制综合平台系统、高效主动耙头、溢流、消能、预卸泥门、全通甲板、全电力驱动、变频驱动大功率疏浚设备等新设计、新技术、新设备。 10 多年来,费龙带领设计团队先后完成 “海虎系列”、“通系列”、“浚海系列” 等 20 多艘、疏浚能力为 10000~35000 立方米大型耙吸式挖泥船以及多型大型绞吸式挖泥船的开发工作,推动了我国大型挖泥船开发技术全面发展,彻底改变了我国大型耙吸式挖泥船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使我国挖泥船设计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海洋平台设计亦精彩

海洋工程装备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个与挖泥船设计有很大不同的海洋工程设计领域,费龙及其团队以出色的成绩显示出雄厚的设计实力。

1996 年,刚届而立之年的费龙担任了 “九五” 国家重大装备科研攻关项目——极浅海自升式钻井平台 “港海一号” 总体主任设计师,负责该平台的主尺度优化、总体布置、总体性能等关键技术工作。在总体设计工作中,他圆满解决了重量控制和吃水不超过 1.5 米难题,使该平台实现了极浅海地区 “进得去、出得来” 科研攻关目标。该平台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随后,费龙又担任 “中油海 3” 号、“中海油 33” 号坐底式钻井平台和 “中油海 5” 号、“中海油 6” 号 40 米水深自升式钻井平台设计主管,组织和主持船型论证、总体方案和关键技术研究工作。这些平台的顺利设计、建造及交付,为我国油田开发从陆上走向海洋提供了有力的装备保证。此外,他还担任了中船集团 400 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开发课题技术负责人,带领设计团队一举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400 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开发工作,为中船集团承接该型钻井平台订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证。

自主设计全回转起重船

随着国家海洋资源开发步伐的加快,起重船市场前景日益向好。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为了占得市场先机,决定自筹资金建造 “华天龙” 号 4000 吨回转式起重打捞工程船,用于海洋工程作业。该船最大作业水深达 300 米,配备船员和施工人员 300 人,对船舶耐波性、定位能力、船体强度等有很高的要求。此前,我国还从未自主设计过 1000 吨以上全回转起重船。2004 年 4 月中旬,船东与七〇八所和另一家船舶设计单位分别签订了方案设计合同,要求在 50 天内提出设计方案,经评审后再确定该船的设计单位。

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拿出设计方案,其难度可想而知。费龙及其团队迎难而上,精心准备,积极与船东交流、沟通,准确把握船东的技术要求。同时,积极开展多方案的模型试验,对该船主尺度、耐波性、锚泊定位系统、起重系统、电站配置和电力推进系统、空调配置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并汲取国外同类型船舶的经验,扬长避短、精心设计。为了赶工期,他和同事们经常彻夜加班,提前一天把技术资料和汇报材料准备好,以技术和服务优势取得了船东与总承包商的信赖,成功赢得 “华天龙” 号详细设计合同。2007 年 3 月,被业内誉为 “神州第一吊” 的 “华天龙” 号建成交付。该研发项目获得了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此后,费龙接连担任了我国第一艘具有 DP2 定位能力、满足深水海洋工程作业能力的 3000 吨自航起重船 “威力” 号,海上风电安装船 “海洋 36” 号、“海洋 38” 号等项目的设计主管,并主持了中国船级社《风电安装船设计和审图指南》评审工作,为我国海上风电安装船设计、建造、规范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费龙表示,要继续以 “探索、创新、严谨、务实、追求不止、耕耘不息” 为座右铭,全身心地投入我国船舶设计事业,为中国造船业的做大做强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