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沧海”就能变“桑田”?这不是神话传说,而是正在东海孤岛上演的现代工程建设传奇——洋山深水港。十五年前,大小洋山岛,只不过是东海之上的普通小岛,居民以打渔为生,闭塞而落后。十五年后,小渔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总面积相当于1000多个足球场大小的现代化深水港。一个世纪工程即将傲然屹立于东海的碧波万顷之中。

据悉,洋山深水港是世界最大的海岛型人工深水港,也是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和枢纽型工程。即将投入使用的洋山四期工程,亦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自动化码头。伟大的工程离不开一支坚强有力的队伍,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旗下中建港务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港务”)就是这样一支成就了洋山,也被洋山成就的建设队伍,十五年的时间,从初次涉足海域工程的新人,成长为今日港航建设行业的佼佼者。

洋山深水港十五年的建设传奇落幕在即,四期工程预计将于今年年底交付使用。记者日前走进接近建设尾声中的洋山深水港项目,一探这世界级工程背后的种种。

“洋山夜总会”——名词新解后的故事

记者在去往洋山港的路上,听到洋山“夜总会”一词,不禁心生疑惑,难道这港区也还建有高档消费场所?原来这是中建港务洋山建设者发明的名词新解,意思是说“夜里总开会”。这一小小新解的背后,是洋山建设十五年来不为人知的艰辛。

2002年6月26日,中建港务在洋山深水港一期C标码头打下第一根桩,拉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帷幕。但当时的洋山深水港还只过是互不相邻的10余个小海岛,海岛之间海沟深度最深超过30米,各方面条件都较为恶劣。

工程一期注定是个筚路蓝缕的开山之作。当时只有1.4平方公里小洋山岛容纳不了那么多的施工队伍。中建港务洋山项目总部的员工只能租住在附近的大洋山岛。每天往返都是乘坐从当地渔民那里租来的小船,外海风浪大,每次往返住地和施工现场几乎都是一次冒险,经常是途中海上风浪骤然大起来,小船就像一片枯叶,被海浪打得漂来荡去,还时不时地被巨浪抛起来,几乎垂直地立在海面上。中建港务洋山建设者就这样坚持了两年,直到2004年,在吹砂填出来的港区上建设的洋山生活基地正式启用。

今天我们去洋山港,都是走东海大桥,十分方便快捷,可要知道,东海大桥是2005年竣工,那之前的三年是怎么过来的呢?答案是靠船,一切生产生活资料,以及人员的运输都靠船运。但洋山地区气候多变,刮大风、下大雨都是家常便饭,要是天气厉害了,船就得停开了。所以当时岛上的生活物资都是非常缺乏,一旦蔬菜、淡水续不上,就要自己想办法解决,洗澡几乎就是奢望。建设队伍几乎都不是海岛人,严重的水土不服也成为一种常见病。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