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地马上就分到我家了。现在准备先种上玉米、甘蔗让土地熟化,肥沃后就可以种水稻了。”在广西右江那吉航运枢纽工程库区沿岸,百色市那坡镇那音村村民苏国造指着他家分得的两亩多耕地,不停地向笔者描绘种植计划。“没想到啊,没想到不用搬迁,还能保证有地有口粮,建设业主确实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好事!”苏国造掩饰不住心中的激动。

      多年来,广西坚持以发展循环经济走航运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推进航运建设的同时注重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程项目,坚持“想农民之所想、解农民之所难”,密切工程建设与当地群众的关系,构建工程建设区域和谐环境。

      “造得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为有效保护耕地,尽最大可能地保民之地、还地于民,那吉航运枢纽工程建设业主在库区淹没不太深的地方,创造性地利用工程开挖弃土抬填造地,共抬填耕地330多亩,抬填费用达1560万元,远远超出了500万元的初步设计概算。

      “抬填区由开发出的弃土压实后覆盖上30厘米的耕植土,可种植各种农作物。单纯从工程投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很不‘划算’的,但对于优质土地资源十分缺乏的右江河谷来说,却能长久解决1000多农民及他们子孙后代的生计问题。”那吉工程项目业主、广西西江航运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宁武介绍。为方便农民出行和灌溉,建设业主还修建了通往田里的硬底化道路,帮助农民实现机耕作业,并修筑沟渠,方便村民灌溉。

      抬填造地让库区群众不用搬迁且保证有地有口粮,有效探讨了库区就地移民安置的新模式,更践行了广西交通部门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交通的理念。

      建28座泵站,保9万多亩耕地

      贵港市瓦塘乡农民陈保才,如今再也不为“天灾”担忧。问他为啥,这位庄稼汉指着远处的一个泵站笑呵呵地对笔者说:“看,就是那泵站,能让我们旱涝保收。”

      1995年开工建设的贵港航运枢纽,积极探索“保护耕地,兴村富民”做法,有效地解决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耕地保护与改善问题。

      贵港航运枢纽地处西江航运干线中上游,库区沿江两岸低矮台地均为高产良田,为减少水库淹没,保护农民宝贵的耕地,建设了库区防护工程,在贵港枢纽至西津枢纽104公里的库区两岸,共建设大大小小抽水排涝泵站28座,并由枢纽运行单位负责管理。

      这些泵站保护耕地面积9万多亩,使原来一遇洪水即被淹没的耕地,在外洪内涝的情况下也能正常耕作,在旱季也获得灌溉。按每亩粮食养活3个人计算,解决了约4.5万人的吃饭问题。

      村民陈保才有600多亩水田。建航电枢纽泵站之前,虽然田里有3个抽水机,但仍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旱时,瓦塘江水位很低,自家的抽水机发挥不了作用;涝时,洪水淹田无计可施。建泵之后,瓦塘江水位长年保持在38米左右,水源充足,耕田灌溉不再成问题,水田亩产也由原来的250公斤增加到400公斤左右。同时,由于内江水位保持在一定水平,当地养鸭、养鱼业也随之活跃起来。这样,种粮加养鱼,陈保才一家每年收入达2万多元。

      据了解,独树一帜的泵站模式为贵港减少淹没耕地近7000亩,惠及两镇三乡的农民。而建设28个泵站和库区防护工程,投入前期的资金和后续的管理人员费用约1.5亿元。

      “航电结合、以电促航”实现循环经济发展

      1986年,广西交通部门打破行业界限,大胆采用“航电结合、以电促航”发展模式,成为全国探索资源节约型发展路子的典范。

      这一模式以促进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为目标,在广西内河航运干线上拦河筑坝、渠化航道、带动发电,将发电的收入用于建设新的航电枢纽,有力促进沿岸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循环经济发展。

      该枢纽工程以通航为主,兼顾发电、防洪、灌溉及公路交通等综合利用的航运枢纽工程。桂平枢纽建成投产后,紧接着建设贵港航运枢纽,延续“航电结合、以电促航”的建设模式。这两大工程完成后,与上游的西津枢纽水位逐级衔接,使南宁至广州854公里航道从原来的六级航道标准提高到三级航道标准,通航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常年可通航千吨级船队,为沿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大运量、低成本的运输通道,有力促进了广西内河航运建设的发展。

      鉴于“航电结合、以电促航”模式对西江航运发展的成功运用,交通运输部要求按此模式将广西建设千吨级航道向西延伸到革命老区百色市、向北延伸到来宾市、柳州市。

      “目前,我们正参照这一模式开发西江上游的那吉航运枢纽,并积极和有关部门协调,力争建设鱼梁、老口等枢纽,用10年时间渠化右江全河,最终将右江全线建成千吨级航道,实现从革命老区百色经南宁至广州通航千吨级船队的目标。”自治区交通厅厅长黄华宽表示。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