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发展话沧桑

      始建于1956年的贵港港,是广西最早建成的铁水联运港口,它上溯南宁、百色,下达粤港澳地区,是西部5个主枢纽港之一和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

      建港53年来,贵港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贵港港只有3个300吨级泊位,年吞吐能力只有30万吨。今天,贵港港拥有3个港区,50多个千吨级泊位,年吞吐量超过3000万吨,一跃成为全国内河港口十强、西部地区和华南地区内河第一大港。

      丁绍枢和丁磊是父子两代港口人。丁绍枢是贵港港第一代“拓荒牛”,他经历了贵港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当年,他们靠双手在郁江北岸的荒滩上建起了第一个国有码头。在随后的30多年里,贵港港又先后修建了进港铁路专线,从1个泊位扩建到7个,作业方式从人力肩扛背驮到机械化,年吞吐能力从30万吨发展到250万吨。

      作为第二代港口人,丁磊经历了贵港港从大到强、从机械化到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看到了集装箱作业模式从桥吊到岸桥的转变,经历了贵港港货物吞吐量突破3000万吨的历史时刻。

      解放思想促发展

      贵港港的发展也曾经历过曲折。吞吐量1994年曾达400多万吨,此后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200多万吨。经过深入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体制性障碍:一是政出多门,收费项目多;二是手续繁琐,费钱又费时;三是中介组织不“中”,敲诈牟利;四是部门多层设卡,雁过拔毛;五是监督机制不健全,货主权益得不到保障。恶劣的运输环境吓跑了货主,大批货物弃水走陆或绕道而行。短短三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下降了近30%。

      为重振港口经济,贵港市千方百计突破各种体制性障碍,把部门的职能转到服务上来。1997年10月,贵港市明文规定借道贵港中转内贸货物均实行一个窗口收费,一个窗口签证放行,任何单位、任何部门不得设卡置障;市交通部门只按上级规定征收港务费和航道、港口建设基金,市本级实行零收费,使中转货物每吨少交费十几元。建立激励机制,对服务工作做得好、促进吞吐量增加的部门给予奖励;设立监督电话,聘请20名行风义务监督员,组织新闻媒体不定期走访货主,调查和曝光“三乱”行为,对服务工作做得差的进行批评和查处。

      贵港市还努力消除港口规模扩展和船舶运力发展的制约因素,把普通货船等项目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全面放开市场准入,并搞好发展规划,激励多种经济成分办流通。贵港中转港采取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合作制,引入国家投资总公司交通实业公司和广西西江航运发展总公司等股东,投资1亿多元,先后建成了中转港作业区和进港铁路专用线,年增加吞吐能力180万吨。2006年3月,贵港市又引进实力雄厚、拥有先进港口管理和物流经营经验的印尼爱凯尔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计划投资7亿多元改造扩建罗泊湾作业区和猫儿山作业区,使这两大作业区形成集装箱20万标箱、件杂货300万吨、散货800万吨的吞吐能力。如今,罗泊湾作业区二期工程已基本完工投入试产,集装箱泊位配置了我国内河最先进的专业化起吊45吨的集装箱岸桥,实现了集装箱作业模式从桥吊到岸桥的转变。

      随着体制障碍的不断突破,港口运输环境日益改善,贵港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今年1至8月,贵港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40287标准箱,同比增长45.52%。

      内通外联通四海

      贵港市着力构筑铁、公、水高效衔接的综合交通体系。随着梧州至贵港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公路工程和南宁至广州高速铁路工程加快推进,贵港港的集疏运条件不断改善。

      贵港市加强与周边地区港口的合作,整合航运资源,开拓水水联运、江海直达运输业务,近年来先后开辟了贵港至黄浦北方港集装箱内贸航线、贵港至香港深圳集装箱航线、广州港“穿梭巴士”广西贵港支线、中海集运贵港至南沙集装箱班轮、贵港至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水路常年货运航线及贵港至昆明铁路集装箱快运班列,今年又开通了贵港至广州南沙“穿梭巴士”转关航线、贵港港至南沙港集装箱定期班轮,实现江海直达班轮化,构建了贵港至珠三角的水上高速公路。目前,贵港港物流已覆盖国内珠三角、云贵等地和转运大连、上海、福州、香港等主要港口和东南亚各地。

      在加强港口物流体系建设的同时,贵港市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成珠江水系第一家货运有形市场――贵港市航运信息服务中心,每天发布货类、流向、流量、码头情况、船舶动态、参考运价及气象、水位、政策等信息,并通过短信平台免费向货主、船主及船舶管理人员发送,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方便了客户,也吸引了更多的货源。

(贵港日报)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