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实践在我国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尽管世界上还没有形成循环经济的思想理念,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环境问题已经暴露出来,并且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探索。例如,当时的“三废”利用,贵阳的生态市建设,辽宁的生态省建设等。

    20世纪90年代至2002年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在资源、环境的压力下对循环经济理论的认识逐步深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增长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和居民的环境意识和循环经济理念开始产生,治理环境污染开始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清洁生产和减少消耗成为环境保护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一阶段,强调以生态规律指导经济活动,发展经济生态系统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2003年起进入到第三阶段,即循环经济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实践推进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不断深化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同时开始了循环经济实践探索的步伐,从2004年到2007年间,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性政策,将循环经济理念纳入“十一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单项规划当中,并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但总体上说,循环经济在我国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都刚刚起步,距离全面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还有很长的道路。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1.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七大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指引下,我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的战略方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现阶段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解决资源、人口、环境制约的必然途径和基本战略。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2.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步入工业化初级阶段。这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既是我国经济的“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在过去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消耗大量资源、恶化环境的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使我国工业化进程难以为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也不可能完成。在这种情况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3.循环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和保障。

    循环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和保障,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保障资源利用的代际均衡。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