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只关心吞吐量,现在还要关注钢材价格。”昨天(7月28日)下午,望着面前500多米长的岸线,海宁市鸿翔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仓库主管常益民表示,依托海河联运物流优势,海宁市公用码头正发展成钢材、建材的交易平台。

  将小码头集聚成大型公用码头,搭期货交易快车建交割仓库,借中转库打造粮食批发市场……连日来,记者在我市各地看到,从单纯追求吞吐量的“酒肉穿肠过”,到通过完善服务实现经济效益突飞猛进的“金银腹中生”,我市正谋求将1600多个小码头整治升级成内河港口物流业。

  “酒肉穿肠过”不如“金银腹中生”

  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嘉兴内河港共拥有码头泊位1634个,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8404.16万吨,平均每个泊位仅5万吨,500吨级及以上泊位不足五分之一。

  “嘉兴内河码头大多低、小、散,长期以来货物仅仅是过一下手,只能挣‘一颗汗珠子摔八瓣’的装卸费。”市港航管理局局长助理何建春把这些年内河港口吞吐量节节攀升,效益却始终没有突飞猛进的症结归结为“酒肉穿肠过”。

  为此,我市已开始整合现有内河港口资源,一改小码头分散的格局,建立了以城郊、海宁等六大港区为主的“一港六区”内河港口体系。同时,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建设和培育了嘉兴现代综合物流园、内河多用途港区、嘉兴港粮食中转库等物流园区和物流中介组织。

  小码头酝酿大物流

  “从市区迁入公用码头后,不少本地企业慕名来采购钢材,仓库的吞吐量已达过去的5倍。”常益民说,由于邻近嘉绍通道和杭平申线,每年能节约物流成本100万元,遇钢价行情好,仓库还可实现差价盈利。

  据海宁市港务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胡根良介绍,去年以来,设计年吞吐量达200万吨、有8个300吨级装卸泊位的海宁公用码头,已吸引10家企业入驻,物流和贸易收入成为新的增收点。

  “仓储和装卸收入一年只有约500万元,成为上海期货交易所指定仓库后,打开的将是每年交易额达100亿元的嘉兴期货市场。”嘉兴华洋仓储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佳春告诉记者,占地70亩的华洋码头正力争从期货市场分一杯羹。

  据正组织期货交易试营业的北京中期期货经济有限公司浙江研发中心经理鲍玺测算,仅华洋码头一期投入期货交易后,一年就可产生各类收入3000到4000万元,是传统仓储收益的8倍。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