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从内陆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历史。而世纪之港——嘉兴港的横空出世,无疑使嘉兴有了一个从有海无港步入海河联运,最终走向蔚蓝色大海的“蓝色引擎”。

    嘉兴港的“十一五”,无疑是一部充满了突破和跨越的历史,无论是港口生产还是港口建设,抑或是港口合作方面,“十一五”期间,嘉兴港带给嘉兴人民的除了惊喜,就是惊叹。

    在《嘉兴市港务管理局2006年工作总结》上,2006年全年,嘉兴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248万吨,同比增长31.93%;装卸集装箱45495标箱,同比增长216.49%。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实现了五年翻一番的发展目标。

    那时候,或许谁也没有想到,“十一五”期间这两个关键性港口生产指标每年都会被刷新一次,五年翻一番的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再次顺利实现。尤其是近三年来,嘉兴港港口生产步入了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快车道”。2008年,嘉兴港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达2834.14万吨,年集装箱装卸量突破10万标箱;2009年,全港生产克服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完成货物吞吐量达3484万吨,年集装箱装卸量再次实现翻番,达到20.2万标箱。今年1-8月嘉兴港完成货物吞吐量达2936万吨,同比增长30.4%,装卸集装箱20.9万标箱,超过2009年全年,同比增长81%,分别为2008年、2007年同期的3.9倍和7.9倍。

    遥想2006年的港口生产数据,我们或许会发出这样的惊叹:仅仅5年的时间就完成如此壮举,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嘉兴港如此神速的发展?

    港口生产的大发展与港口建设的支持密切相关。“十一五”期间,嘉兴港在港口建设上从未停止,每年投入港口建设的资金也不断增加。2006年累计完成工程投资7.9亿元;2008年投入10.15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3亿元。

    在投资的拉动下,嘉兴港的港口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乍浦港区的码头群雄姿初显,公用泊位码头年吞吐能力不断增长;独山港区围堤工程顺利推进,粮食码头也已投入使用;海盐港区林龙码头、秦山港务散杂货泊位先后投入使用……在此带动下,嘉兴港“一体两翼”开发机制不断深化,三大港区互动发展的格局形成。

    近年来,嘉兴港积极发挥自身区位和岸线等优势,借梯攀高。2008年,嘉兴港抓住杭州湾跨海大桥贯通的有利时机,率先与大桥对岸的宁波港在合作共赢、共谋发展上达成共识,并于当年3月10日签订了两港合作框架协议并开通了嘉兴—宁波集装箱内支线。2008年7月31日,宁波港集团股权收购了乍浦港区一、二期,利用嘉兴港现有码头和堆场发展集装箱业务,做大做强嘉兴—宁波集装箱航线,推动构建浙江省内集装箱内支线网络。在两港合作效应带动下,2008年嘉兴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10万标箱,两港合作取得“双赢”,为贯彻落实“港航强省”战略、打造浙江港口联盟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9年9月,独山港区与上港集团港口合作项目成功签约,上港集团介入开发独山港区,目前首期合作项目独山港区两个泊位岸线已获交通运输部批复。宁波港集团、上港集团、浙能集团、中国航油集团及云峰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先后投资开发建设嘉兴港,将为嘉兴港发展带来建设资金、成熟管理经验及先进经营理念,势必推动嘉兴港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11月4日,一纸《海峡两岸海运协议》结束了嘉兴市对台“货通船不通”的历史。嘉兴港作为大陆对台开放的63个港口之一,在2009年3月31日迎来第一艘两岸海运直航船舶“协荣11号”。

      “协荣11号”驶进嘉兴港,这在嘉兴港、嘉兴市的发展史上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据市港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嘉兴港已接卸两岸直航船舶47艘次,接卸货物超18万吨,达到了18.71万吨,货种主要为PTA、沥青和基础油等石化产品。

    随着国际经济日益复苏和腹地经济企稳向好发展,水路运输需求的日趋旺盛,嘉兴港港口生产将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对一个港口来说,3000万吨的吞吐量是一个发展节点,也是一个一流港口腾飞的起点。“十一五”期间,嘉兴港各项发展的基础已经打好,“十二五”将是嘉兴港发展的“爆发期”,从千吨大港到亿吨大港的跨越或许在“十二五”期间完成。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