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洛阳市的一个广场上,群众自发地在“生命不息,保钓不止”的条幅上签名。

14名香港保钓人士被日方抓扣,引起了国内公众的高度关注。16日,陆续有保钓人士到日本驻华大使馆门前表示抗议。

始于1970年的民间保钓活动在此后的四十多年里,随着中日关系的冷暖起起落落,始终坚持不懈,两岸三地保钓人士的每一次出海、登岛也都备受关注。

中国大陆民间保钓行动最活跃的2003到2004年,保钓人士曾四次出海,一次登岛。当时,中国民间保钓联合会召集人李南就参与其中。

遭日本高压水炮打伤

记者:民间保钓人士出海“登岛”保钓,通常会面临哪些风险?

李南(导演,现居北京):出海保钓的风险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海况,钓鱼岛周边海域的风浪可能会比较大。出海比较合适的时间是四月到十月,但是民间保钓每次出海都很不容易,所以我们有机会出就会尽量出去,不一定能够等到海况最好的时候。

其中一个关键条件就是船。香港保钓人士的一个便利条件是他们买了一艘船,能比较常态化地出海。我们不具备这个条件,只能是租船,所以主要看有没有船,有船就尽量出去。我们2004年那一次是在3月份,当时风浪很大,船的前部几乎已经贴近海平面了。

另一层风险就是来自于日本方面的干扰。一般他们发现你到达几十海里的地方,会开始尾随跟踪;等你进入十二海里区域的时候,就开始通过碰撞的方式来阻截,这就比较危险了;如果再往前走,他们就会打高压水炮。有一次水炮把我们驾驶舱的玻璃给打碎了,船老大的脸也受了伤。

通过网络找到志同道合者

记者:您最初是怎么参与到保钓活动中来的?

李南:这个就很早了。保钓最初是美国华人发起的,我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了解这个事情。后来到了2000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让保钓人士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可以说国内的保钓是靠网络发展起来的。

现在参与保钓活动的人涵盖各个方面,从十几岁到五六十岁都有。我接触到的有普通打工仔也有私企老板、博士生,还有海外华人。我想这也说明保钓不是大陆或者台湾哪一方面的事情,是全球华人共同的事。领土问题不管远近和大小,都应当去维护,这是一个尊严的问题。  

行动资金获爱国人士捐助  

记者:关于民间人士出海保钓的行动方式,也存在一些争议。有观点认为能出则出,应该尽量多地出去;但也有人认为应该选择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的时候出海,如果太过频繁,可能会让公众麻木,无法引起更高的关注度,您怎么看?出海保钓的资金主要从哪儿来呢?  

李南:我感觉民间保钓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冷、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关系的冷暖。  

其实在保钓的问题上,民间力量终归有限,我们的努力只能起到一个宣传、推动、呼应的作用。出海对民间保钓人来说,要消耗很大的人力、物力;如果我们的渔政船、海监船能对钓鱼岛海域进行常态化的巡视,就不需要我们这些民间保钓人士出海了。  

这里有一个细节,虽然现在我们的渔政船也有巡视,但始终没有进入12海里的范围内,12海里就是领海的范围,只要你进入这个区域,和“登岛”的意义就是一样的。  

最早搞活动的时候,就是大家“AA制”,一块儿出钱。后来会受到一些爱国人士和爱国企业的赞助,因为出海租船的费用不菲,主要来自这一块儿。  

计划将做保钓展览出书  

记者:除了出海、登岛之外,你们还会进行什么样的保钓活动?  

李南:其实平时的活动也做了很多,比如我们一直在策划一个保钓展,从地理、历史和国际法各方面来论证为什么说钓鱼岛是我们的,展板早就做好了,就是一直没机会展出。此外,我们还出版了不少这方面的书。我自己是做导演的,所以在拍一部关于保钓的纪录片,已经拍了一部分,但是资金链断掉了,如果资金到位的话,我就继续拍完。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