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港口总是十分繁忙。12日一早,当记者跟随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技术部岸桥主管李振广,一起来到位于天津港东疆港区的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这个中国北方单体最大集装箱码头时,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幕:5台巨大的岸边集装箱装卸桥(以下简称岸桥)犹如5个力大无比的“铁人”,正忙碌地为码头边停泊的一艘1.4万吨货轮装载集装箱,岸桥下一辆辆载着集装箱的拖车鱼贯“出场”……

  作为“太平洋码头”岸桥的主管工程师,李振广肩负着为生产一线做好保障和服务的重任,不仅要负责23台岸桥“管、用、养、修”的日常工作,还要负责设备安全、预算、节能及人员培训工作。从5年前码头起建时23台岸桥的监造,到投产一年时实现50万标准箱的吞吐量,再到完成2011年245万标准箱吞吐量,李振广几乎每天都穿梭于码头现场。“我们在工作中就是要抓住‘创新’二字,以科技创新不断提高装卸效率、装卸质量,以科技创新要效益促发展。”说着,李振广就带记者登上了身旁的岸桥。

  “岸桥吊具的移动速度可是每分钟300米,你抓紧了,这可离地40多米呢。”话音未落,岸桥司机刘伟已熟练地操纵岸桥吊起集装箱向船体移去。“我们的司机最快每小时可装卸40至50个集装箱,别看快,装卸质量却很有保障。因为他们都要通过培训和班组、队站、公司三级考核才可上岗;我们还将以往码头作业的‘先卸后装’创新成了‘边装边卸’,效率就是你眼前的这条船,1.4万吨装卸,以前要30小时,现在一步步摸索到只要20小时。”说起工作中的“创新”李振广一脸骄傲,“无论码头工人还是工程师早都习惯了在工作中琢磨新技术、新方法。每年仅针对岸桥的技术改革就有近30项300多台次,目前已经拿下了5项国家专利,2项正在申请之中。”

  登上大拖车,和暂时休息的师傅聊天,他的口中却依然是技术创新:“由于老化、风力等原因,岸桥吊具上的钢丝绳时常会发生损坏,这不仅容易造成作业事故,还会影响作业效率。而‘钢丝绳防跳槽技术’这一项技术创新3年就节省了240多万元的钢丝绳机损费用,还将由钢丝绳机损引发的装卸事故发生率降到了零。”师傅一边说一边跟记者起劲比划。

  如今,“太平洋码头”单桥每小时平均作业效率达到了35标准箱,单桥平均每月可作业1万标准箱以上,2011年吞吐量迅速上涨到了245万标准箱。

  而作为天津港的掌舵人,天津港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汝民则告诉记者,“太平洋码头”的成长只是这几年天津港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为了稳定吞吐量的增长,这几年我们始终坚持‘自我创新’,创新能力提升了,天津港的竞争力也就水涨船高。”而根据刚刚出炉的世界港口数据排名显示,2011年,天津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53亿吨,同比增长9%,在世界港口吞吐量排名中跃居第四;其中,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59万标准箱,增长14%,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数字看成就

  迈向国际航运中心

  港口是一个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在天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有力支撑下,天津港以功能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用9年时间实现了货物吞吐量三个“亿吨”的跨越,创造了世界港口史上的“天津港速度”。

  城依港立,港兴城兴。到2011年底,通过以港口为中心的物流节点建设,天津港在内陆地区建设了21个“无水港”,形成了包括京津冀及中西部地区的14个省、区、市,近500万平方公里的直接经济腹地;还同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成为拥有亚欧大陆桥全部三条通道且运量最大的沿海港口。

  同时,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一年来,作为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东疆保税港区,截至今年7月,已注册中外企业1004家,累计注册资本652亿元。随着东疆保税港区整体封关运作,东疆已经形成了航运物流要素汇聚、高端产业相继落户、国际贸易企业云集、金融创新领跑全国的良好发展态势,这也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天津建设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步伐与节奏。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