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天津市滨海新区区长宗国英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继承和发展了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的开发路径和改革经验,加快了打造我国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新一轮实践,肩负了在新时期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建设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努力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使命任务。”10月24日下午,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天津市滨海新区区长宗国英以这样一句话评价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作用。

自2009年11月天津市设立滨海新区至今已有三年时间。在宗国英看来,过去的三年是奋进、创新的三年,是民计民生显著改善的三年,也是生态城区建设突飞猛进的三年。他总结了过去三年滨海新区取得的各方面成就,也分析了滨海新区发展中的不足之处,还向记者描述了对滨海新区下一步发展的设想。

三年间亮点频闪

中国经济时报: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级新区,滨海新区成立以来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你作为滨海新区的政府负责人,如何评价滨海新区走过的这几年?

宗国英:评价滨海新区走过的这几年,可以简要概括为四个方面:

——过去的三年是奋进的三年。自滨海新区政府成立以来,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4.5%,2011年达到6207亿元,跻身全国除直辖市以外的大中城市排名第十位;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0%,达到12732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6%,达到1379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14亿美元,内资1118亿元。其他各项经济指标也都保持了高位增长,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预计到今年年底,新区各项经济指标与2009年相比均将实现倍增。

——过去的三年是创新的三年。在经济领域深化金融改革创新,累计建成3家产业基金,建成的股权投资基金及管理公司超过2000家,建成一批金融交易市场,开展了离岸金融和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试点,融资租赁业务总量占到全国的24%。

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了“一站式”全程通关,建设了22个内陆无水港,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国际船舶登记等4项试点任务全面实施。

深化土地管理改革,实现土地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集约利用。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技“小巨人”计划,建设人才特区。

在社会领域,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符合新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农村区域,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公共租赁房、订单式商品房、蓝白领公寓等多层次住房保障模式,对不同群体实现“应保尽保”。

在行政治理领域,按照大部制、“新区的事在新区办”、“一级政府、分类服务”的原则,精简机构、压缩审批事项、提高服务效率,建立了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过去的三年是民计民生显著改善的三年。连续三年每年实施20项民心工程,让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坚持以政策保障就业,以创新带动就业,以培训提高就业,以项目建设扩大就业,每年新增就业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启动实施了名校、名教师、名校长工程,成立了物流、机电、旅游职教联盟。改造提升了第五中心医院、港口医院等一批医疗机构,新建并改造提升了一批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启动实施了“强街强镇”计划,为每个街镇规划建设6500平米的综合服务中心,为每个居委会建设600平米以上的社区服务站,完善配套设施,把服务延伸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在全市率先实现村级文化设施全覆盖。

——过去的三年是生态城区建设突飞猛进的三年。我们启动实施了基础设施三年建设规划,重点推进道路交通、水资源、能源、环境整治6大类、85项重点工程。连续三年开展“大干300天”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新建、提升绿化面积30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初步形成了大气洋气、清新靓丽的现代化城市面貌。

改革创新促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滨海新区最值得总结的成就有哪些?还有哪些方面有待提高?有哪些方面能对其他地区提供启示和借鉴?

宗国英:针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各项事业都取得的成绩,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最值得细细总结。

——构建了科学的布局体系。“规划先行,科学指导”,是滨海新区发展过程中坚持的一贯原则,也是新区快速、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障。按照天津市“双城双港”总体规划,滨海新区确定了“一城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的空间布局和战略。以此为基础,通过吸引优质大项目、好项目,促进产业聚集,打造“东港口、西高新、南重化、北旅游、中服务”五大产业板块。

——确定了科学的发展思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天津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滨海新区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明确了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四个用力方向。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东航运、西高新、南重化、北旅游、中服务”的产业布局,以“十大战役”为载体平台,加快引进高端优质的大项目好项目,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不断深化综合配套改革。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拼劲,不断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加快调整优化各类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和组织方式,使改革真正成为促进发展的动力和保障。三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围绕住房、收入、社保、入学、就医、出行、环境“民生七件事”,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调配资源、统一建设标准,将公共财力向边缘区域和薄弱环节倾斜,进一步调整优化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四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区。推广中新天津生态城制定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用可跟踪、可监测、可实施的量化指标全面指导和规范新区城市建设,努力将新区全境建设成为天清水蓝、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新城区。

——坚持了四大策略方法。四大策略方法正是新区在“十大战役”实践中探索出来,并始终坚持的科学方法。一是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根据新区自身条件和基础,扬长避短确定发展目标,取长补短找准用力方向,矢志不渝、全力推动。二是坚持先谋后动、动则必成,认真谋划、科学规划,不打无准备之仗,每项工作不动则已,动则要快,务求必成。三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处理好先为后为、多为少为、快为慢为的关系,科学合理地把握开发建设的节奏和时序,努力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刀刃上。四是坚持积极平衡、综合平衡,善于算动态账、长远账、综合账,强化建设资金的“借用管还”,实现投入与产出的动态平衡、资产与资本的良性转换,争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形成了四大创新举措。一是“三位一体”战时体制。强化各“指挥部”居中指挥、统筹协调功能,进一步调动各管委会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各平台公司主力军作用,切实形成强大合力。二是“集团军”协同攻坚。充分调动滨海建投、泰达控股、天保控股、海泰控股等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全员参战,携手合作啃硬骨头、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三是“启动器”到“吸附器”的开发路径。推进基础设施、标准厂房、蓝白领公寓、商务配套等“启动器”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其“吸附”功能,努力吸引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四是全方位“保姆式”服务理念。全力抓好招商、审批、生产、生活四个环节上的服务,努力为项目入驻、企业发展、人才创业营造一流的发展环境。

回顾滨海新区三年来的发展历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有几个方面需进一步提高:一是新区的区域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增强。这就需要我们以提升发展的质量为根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要抓住发展实体经济不放松,着力提升研发转化、金融服务、航运物流等高端服务功能。二是社会事业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针对社会事业滞后,城乡、城区间差距较大问题,将公共财政向农村和社会事业倾斜,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调配资源、统一建设标准原则,抓紧制定教育、医疗、文化事业发展规划,逐年缩小城乡之间、不同城区之间的差距,尽快补齐农村和欠发达区域的结构性短板,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功能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三是改革创新需要进一步提速。滨海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各方面工作都需要创新,我们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体制创新,将新区打造成对外开放的门户。

建设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中国经济时报:你对滨海新区的“十二五”及未来发展有怎样的期待和设想规划?

宗国英:“十二五”时期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我们将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新区的一系列重要要求,以全力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使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惠民为根本出发点,把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作为强大动力,全力打好开发开放攻坚战,加快推进十大战役,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推动新区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努力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在带动天津发展、推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促进东中西互动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十二五”时期,滨海新区的发展目标是,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均保持在17%以上,总量分别突破1万亿元和2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总量突破1500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万亿元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生态环境、市容市貌、服务功能进一步显著改善。

届时,滨海新区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基本建立,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地位基本确立,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功能显著增强,宜居生态型新城区框架基本形成,基本实现国家功能定位。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