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网讯 (渤海早报记者 苏杰)在大港与河北省交界的渤海边上,有个名叫马棚口的渔村。据可考的水文和地质资料表明,早在隋唐时期,马棚口就成为渤海西海岸重要的港口。从村名的传奇来历到清末抵抗八国联军,昨天上午,滨海新区大港管委会工作人员向记者详细讲述了马棚口所经历的世事变迁。

村名源自李世民

马棚口地处滨海新区南端,隋唐时期,这里就成为渤海西海岸重要的港口,而与其一河之隔的歧口村的形成是在明朝,比马棚口晚了数百年。据工作人员介绍,“马棚口村名的来历,说起来还有段故事。”相传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子李治率军东征。因多日无音讯,唐太宗李世民十分挂念,特意来到渤海湾畔。有一大臣奏本称“登高可以望远”,于是唐太宗令人在海边搭建楼台。不过登上搭好的楼台后,除了大海什么也看不见,李世民只好怏怏而归。但这个楼台却留存下来,成为当地一大景观。楼台上镶嵌着“望儿楼”三个大字,老百姓们自然是不敢念的,便称其为望海楼。因李世民带来的马队集结在地势较高的海边上,又修建了一排排马棚。后来,渔民们在此盖房成为村庄,便取名“马棚口”。

望海楼变望海寺

清代乾隆年间.马棚口遭到一次龙卷风袭击,竟将望海楼的楼顶卷入云端,最后落在数十里之外的河北省沧县的一个地方,从此那里被称为望海寺。1949年,在马棚口村旁还可以看到残存的楼柱子。20世纪50年代,马棚口村被圈入蓄水区,村民迁移到蓄水区之外,从此形成了马棚口一村和马棚口二村。当年在蓄水区内,人们还可以看到水中有根残存的楼柱。后被冰坨子卡断,从此销声匿迹。“这就是马棚口村名的传说。与其仅有一河之隔的歧口,曾是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前沿阵地。马棚口的先人们也曾保家卫国,用热血谱写过不屈的篇章。”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走过屈辱谱新篇

工作人员介绍,清朝末年,列强纷纷占我疆土掠我财富。清光绪二十一年,即公元1895年,天津府提督曹克忠募兵3万,自天津至歧口连营300里,在歧口设营四座,以备不虞。尽管有300里的连营,3万将士的血肉之躯,然而布防后仅5年,即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就在歧口、马棚口登陆……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2002年,为从根本上解决马棚口等村的生活及生产环境,大港决定成建制把古林街马棚口两个行政村,以及沿海村搬迁至大港城区。从2002年5月第一根桩掘打入,到2004年6月1日第一户迁入新居,只用了短短两年多时间,一个高楼林立,排序井然的新小区就屹立在大港城区之内,谱写出千年古村新的篇章。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