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海日自2005年7月11日正式确立到今年7月11日,已是第十个年头。十年来,航海日活动在组委会的统筹安排下,足迹遍及沿江沿海,内涵传递行业内外,影响波及五洲四海。

中国航海日自2005年7月11日正式确立到今年7月11日,已是第十个年头。十年来,航海日活动在组委会的统筹安排下,足迹遍及沿江沿海,内涵传递行业内外,影响波及五洲四海。

从来没有一个节日能像航海日一样,能凝聚行业共识、跨越政治界限、传承海洋文化、弘扬爱国精神;从来没有一个节日能像航海日一样,将十几个中央部委联合起来,使交通、工业、农业、海洋、军事、宣传、外交、财政、文化、教育、文物等部门共同为这一节日倾尽所能;从来没有一个节日能像航海日一样,得到国际海事组织、驻华使节、国际友人、海外华人、港澳台同胞的全力支持;从来没有一个节日能像航海日一样,让各地方政府为申请举办主会场活动而煞费苦心、激烈竞争。

经历十年的磨砺,航海日已成长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节日。她是全球华人的共同语言,是发掘中华海洋文化的载体,拉开了中华民族进军海洋世纪的大幕。

  播种:华人世界共同语言

2013年7月10日,惠风和畅。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学生沈星宇起了个大早。今天,她要和同学们到镇江边检站体验“航海生活”。检查艇并不大,但沈星宇仍然被整洁的舱室和各种设备所吸引。艇上的中尉叔叔简要地介绍了航海知识及基本操作方法。沈星宇第一个手握舵机,在中尉叔叔的指导下,检查艇缓缓移动,驶向江面。“这是一次神奇的体验。当置身船艇之上,我能切身感受到航行的本身充满激情。我仿佛看到了600多年前郑和率领船队从这片土地上出发,驶过长江,进入大海,一直抵达接近原始的非洲……明天,就是中国航海日。这个节日因纪念郑和而设,但她对我们热爱祖国、认识海洋、勇于探索有着非常的意义”。当晚,沈星宇在作文中写道。

蔡丁义,台湾人,学航海出身,在海上吃风喝浪多年。2008年7月11日,他以高雄港港务长的身份,参加在江苏太仓举行的第四届中国航海日活动。此行的目的,是偕同台湾三大港的代表以及岛内航运巨头,为推动两岸实现直航作最后努力。在此之前,高雄港已与福州、厦门两港“试点直航”11年。在这次由两岸三地700余名嘉宾、行业代表的纪念活动上,这一议题得到广泛认同。当年12月15日,两岸货船相向而发,终结了两岸60年无法直航的历史。现在,蔡丁义已出任基隆港务总经理,回想起这段经历,他说:“‘7.11’是两岸共同的节日,更是一个高效的沟通平台,两岸人民因此受惠。”

黄文荣,温州籍归国华侨。2007年7月11日,当中国第三届航海日在全国开展时,他不顾年老体衰,坚持登上了巡逻艇参加活动。船艇沿着美丽的海港航行,黄文荣感慨地说,祖国的海洋事业发展是他们这些华侨根本没想到的,倍感光荣。听说有人在航道非法采砂,老人非常气愤,认为这是拿大家的海洋谋私利,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担当保卫海洋安全和环境的卫士,善待海洋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单学军,中国船级社雅典分社高级验船师。每年航海日,他都要组织当地驻外中资机构的人一起庆祝,认为郑和精神不仅是一种探索精神,更是一种奉献精神,至今仍不过时,需要学习实践。2011年2月,中国政府决定从动乱中的利比亚撤离中国公民。在当时情急的情况下,急需从班加西港撤离上万中国人,但需要懂得船务的技术人员随租借的希腊船只前往救援。单学军得知后,主动请缨,带着妻子一同上船冒险前往,25小时没合眼,检查船只安全,服务遇难同胞,终于圆满完成任务。事后,单学军在谈体会时说,航海日是航海精神的纽带,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能唤醒潜伏在民族心底的爱国情怀。

欧雪玉是一名“海嫂”,丈夫是远洋船员。结婚22年,相聚的日子不到7年。2012年7月11日,丈夫在欧洲港口打来电话报平安。欧雪玉刚为老人做好饭,又要去上班,晚上还要骑车去学校为孩子送东西,忙得骨头快散架。听着丈夫的声音,她想冲他嚷嚷,但话到嘴边又活生生咽了回去。她知道,今天是丈夫的节日。每年这个节日,丈夫都会打电话回来。“节日快乐!家里一切都好。”她说。挂了电话后,她悄悄擦掉溢出眼角的泪水。她知道,丈夫终年在大海上漂泊,比在陆地上生活更孤独、更令人担心,决不能让他带着一丁点负担工作。“既然选择做海嫂,就无怨无悔!”这是中国数十万海嫂的共同心声。

翟墨,山东汉子,当代航海家,艺术家,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了自驾帆船环球航海一周的壮举,成为“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在2010年于泉州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航海日大会上,翟墨荣膺组委会颁发的“杰出船员奖”特别奖。他在来自全球30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5000多名嘉宾面前领奖时说,中国航海日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航海、参与航海,增强海洋意识。他还表示,将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艺术让更多人了解航海、热爱海洋。2013年8月3日,翟墨驾驶帆船进入钓鱼岛10海里, 在抵达钓鱼岛3海里处向海中撒下了100面五星红旗。

——是航海日激活了曾经断裂的中华航海文明。十年间,航海日通过各种活动播洒一粒粒种子,在青少年的心里生根发芽,让从业者升腾起骄傲自豪,为两岸三地架设起沟通的桥梁,使海内外华人多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这一切,来之不易。因为航海日的诞生,经历曲折。

 成立:百折千回终成正果

中国的节日很多,主要分为传统节日、欢庆日和国际通用节日三大类。航海日是一个另类,因为她几乎囊括了三大特点。

在传统意义上,中国航海日源于郑和精神。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盛事之一,加之郑和热爱和平、传播文化、勇于探索,确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继承和发扬郑和精神,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积极意义。

欢庆日,是人们因节日气氛的感染而放松心情,如国庆节是为了庆祝新中国的成立,春节是为了延续上千年辞旧迎新的传统。航海日是5000万涉海从业者的节日。在这个群体中,很多人因坚守岗位、漂泊海上,无法享受平时的节假日,因此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能够释放情感,凝聚人心。

国际上,自1978年起确定每年3月17日为国际海事日,以纪念《国际海事组织公约》生效20周年,并倡导加入国际海事组织的162个成员国,可以根据本国的情况确定自己的航海日。中国加入联合国后,造船、航运、港口、渔业等行业均突飞猛进,并连续多年当选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但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海洋文明的大国,中国还没有自己的航海节日。

特别是,在全国大中小学问卷调查中显示出令人惊讶的数据:90%的学生只知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不知尚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70%的学生认为哥伦布比郑和伟大;60%的学生不清楚中国海洋文化的内涵。

业内人士忧心如焚,期冀国家能将航海日固定下来,作为全民提升海洋意识、复兴海洋文明的窗口和平台。然而确定何日为宜?专家学者遍翻史料,一致认为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伟大的壮举,因此建议将郑和船队首航日7月11日作为国家航海节日。

不过,确定一个国家节日,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尤其是在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要传承的国度,要专门设立一个以航海为主题的重要节日,需要各方的高度认同。

在有志之士的多方奔走下,借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之机,交通部、外交部、文化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协、海军司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海员工会、中国航海学会等十个单位联名向国务院和全国人大提出设立“航海节”的建议。不过,这一建议虽然得到中央关注,但时机尚不成熟,未获批准。

这一曲折进程延续了近20年。进入21世纪,交通部再次联合相关部门和业界专家学者,申请成立航海日,并将纪念郑和、弘扬航海精神、振兴海运文化上升到关系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予以提出。2001年4月,中央决定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要求在较大范围内开展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并责成交通部牵头筹备领导小组,发掘我国航海文化。

行动是最具说服力的。交通部深感重任在肩,一面组织力量开展航海文化的抢救工作,一面尝试举办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航海活动,以扩大社会影响。作为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江苏太仓市积极行动,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经媒介推助,反响良好。

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亦不甘落后。在2004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远集团党组书记张富生和全国政协委员、交通部海事局原副局长刘德洪等30名代表、委员提出了设立“航海节”的建议和提案,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随后,航运界的百名船长联名向中央请示成立“航海日”,并以多年的海上经历陈说设立此节日的重要意义。2005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科技厅副厅长林嘉騋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递交成立航海日的提案,获得一致响应。

2005年4月,国务院批准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要求举办多种形式的庆祝、纪念、学术、竞赛、教育、表彰、展览等活动。随后,成立了国家航海日活动组织工作委员会,成员由交通部、中宣部、国防科工委(后改由工信部接替)、农业部、国家海洋局、中央外宣办、外交部、财政部、文化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海军司令部等部门和军队的高层领导以及云南、上海、江苏、福建等沿海省市主管领导组成,同时,中国科技、造船、航运界和相关行业协会的领导人也加入其中,其规格之高、涉及面之广,在国家其他节日的组织中极为罕见。为保障航海日活动顺利推进,还设立了组委会办公室,加强策划联络,开展各项活动。

航海日组委会经过认真筹划,为航海日设计了水波和船帆相结合的圆形标识。帆是“7.11”的形状,体现古代航海多重桅杆以及历史悠久、科学航海的主题;如意纹有吉祥如意、睦邻友好的深刻内涵;圆形象征环球、圆满;蓝色基调体现了蓝色国士的理念。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