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1日消息(记者吕红桥)《关于推进船舶智能制造指导意见》的征求意见稿中提到,我国要用10年的时间,赶超造船先进国家。这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任重道远。那么,我国造船业推进智能制造的难点是什么?能不能借用其它行业已经形成的技术经验呢?就这些问题,经济之声记者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

有人说,看订单量的话,中国造船业已经连续多年世界第一,活得这么好,为什么还要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呢?这个问题,也有人问过林忠钦院士,说为什么非得“猛跳两下”呢?林忠钦当时的回应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林忠钦:我们不是猛跳两下,我们的造船如果和人家相比总是有这么大差距的话,压力很大。过去这些年,我们在新接订单、完成订单和手持订单方面,都完全超过日韩。但是2015年,我们的新接订单一下和他们差不多了。这个信号实际是说明,如果不抓住这样一个时间尽快改变的话,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就会失去。

林忠钦读书的时候学的是船舶工程,但是后来却研究了了几十年的汽车制造,现在之所以又回到老本行,他笑称是带着任务来的。林忠钦说,在我国各大工业门类中,造船业的整体智能化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他的一个任务是:把汽车智能制造的先进经验带到造船业。不过他说,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林忠钦:我举一个例子,造船厂有很多曲面的弯板,到现在很多船厂还是水火工艺。就是先用火来烤,烤热了以后变形,然后再拿水一冲来冷却。其实像这样的技术用现代的加工技术完全可以取代,但是他们不能承受的是要买这样的加工设备,所付出的的装备方面的钱。如果是汽车厂,只要需要,我肯定愿意承受,但是从这个工业的价值链来讲,他们就觉得,这一块如果要加入这样的成本,难以承受。

目前,林忠钦正在寻求如何降低智能设备的价格。不过,他也希望造船企业在考虑成本时候,能算得更全面一些。

林忠钦:它毕竟还带来了质量效益,这更隐含一些。因为用自动化设备以后,能做得更好一些,整个的质量、精度会有提高。所以我一直在想,我们还要帮企业做经济分析,鼓励企业这样做。

不过林忠钦也指出,未来五年,骨干造船企业在智能化方面要主动补课,做技术升级,否则将无法生存。

林忠钦:我认为到2020年的时候,我们所有的骨干船厂都必须完成补课。同时在一些新技术方面,必须要开展普及。就是说,补课如果你做不到的话,我认为这个船厂肯定要面临转型,也难以生存。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