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港口文化正孕育新生

时光漫溯至1892年,清政府基于海防的需要,开始在我国天然优良港湾胶州湾内兴建人工码头。从建港开始直到1949年,青岛港经历了航运主权从沦丧到收回的曲折。

如今漫步在港区大道旁,可以看到一座还原了一幕劳动场景的宏伟群雕,这正是16年前青岛港一二码头工程连体改造时的瞬间特写。这项浩大的工程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完成80万立方米土石方填海的任务,听起来如同精卫填海一般艰巨,但没有人畏缩不前。

岛城作家韩嘉川在《港口工人的历史足迹》一文中曾回忆道:2000年,青岛港一二码头连体工程宣布启动后,每天上班的万名职工,鬓发斑白的离退休的老工人,在别处上学上班的儿女亲友们纷纷用汽车载着、用自行车推着、用箩筐挑着、用手提着将一份份沉重的土石陆陆续续向海里投去……在万众一心的努力下,该工程于2001年底正式竣工投产,青岛港因此成为了沿黄流域最大的粮食接卸基地。

近代学者梁启超先生曾在《地理方位和中国文化》一文中对港口文化进行了定位:港口文化给我们带来的几个重要的素质,是传统文化不太有的,包括进取、冒险、自由与活波。这些品质根深蒂固地渗透于青岛港的前进轨迹中。

据不完全统计,青岛港每17个人中就有一名“品牌员工”:8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的许振超;4次刷新纸浆接卸世界纪录的皮进军;19次刷新矿石卸船单船世界纪录的孙波;领军开发世界领先“拖车智能调度系统”的朱静霞……港口精神在这些满怀热情的“金牌工人”身上熠熠生辉,为港区的辉煌注入了血液与活力,同时也推动着市北老港区焕发出新的风采。

如果说历史是谱写青岛市建设发展的交响,那么青岛港的巨变就是“以港兴市”的独立乐章。伴随西海岸新区董家口港的兴起,市北老港区实现华丽转身。去年5月,青岛邮轮母港正式开港运营,历时一年,已成功运营了56个邮轮母港航次,约5万人次与豪华邮轮实现了“亲密接触”。

百年青岛,滋养了百年港口文化。作为青岛港口文化的发源地,青岛港湾内,龙门巨吊林立,大小轮船岸边停泊,当你与海鸥相伴沿码头,信步走进深蓝,似乎人与海风、海浪融为一体。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