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全球首辆港区作业无人集卡亮相珠海港,宣告着中国企业凭借人工智能技术在港口行业历史上的重大突破,开启了港口行业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用工需求驱动港口无人驾驶

此次无人集卡运输技术提供者,是一家来自上海本土的人工智能公司——西井科技。

“我们不是拍脑袋去做无人卡车这件事,而是在深入了解港口行业后,为了补强Wellocean智慧港口系统在港口作业的覆盖面,才在2016年12月组建了一支集合全球化AI人才的研发团队,团队成员技术背景涵盖了自动驾驶技术、AI/深度学习芯片设计研发、移动机器人产品化、机器视觉、车辆控制等。”西井科技CEO谭黎敏告诉记者。

据西井科技介绍,全球有1000多座集装箱码头,在2016年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前100名单中,中国大陆有20个港口入选,总集装箱量吞吐量达2.03亿标准箱。在集装箱码头的水平运输环节,中国大陆港口九成以上使用的是传统人工驾驶内集卡拖车。

然而近年来,随着集装箱吞吐量的不断上升,众多码头运能不足,卡车司机经常是高强度满负荷工作。而生产安全正是码头管理的重中之重,如何能大批量招聘到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老司机则是其中的关键。

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1600万的卡车司机,以40-50岁的中年男性为主,且已出现断层的迹象。年轻人嫌太苦,不愿意干,上了年纪的人也干不了。10年后,随着这一批40岁至50岁的主力老司机驾驶员的相继退休,很可能没有足够的年轻驾驶员去顶上驾驶空缺。

如果无人驾驶能大规模应用于港口的水平运输环节,集卡老司机的招聘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除解决招聘老司机难题外,谭黎敏也算了一笔经济账。以一个集装箱吞吐量200万TEU的中等码头为例,正常运营需要约200辆场内运输集卡。以该码头每车配4名司机“三班倒”计算,每名司机的年薪约在6到12万元人民币。

若使用西井科技的无人集卡参与港区运输作业,码头至少可节约一半人力,仅用工成本每年就能节约至少3000万元。

更重要的是,机器只要维护得当,可以24小时作业,且驾驶质量标准、稳定高效,能胜任老司机的工作,摒弃掉一些司机的不良驾驶行为,同时降低车辆的返修率,节省不少能耗。

封闭区域安全保障系前提

2017年,西井科技研发出了全球首套类脑智能智慧港口系统WellOcean,目前已为多个码头在智慧理货、智慧闸口等局部作业实现了人工智能升级,应用已涵盖浙江、广西、广东、山东等多地港口及海关。

谭黎敏介绍,西井科技为港口应用量身打造了一套无人驾驶方案。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稳定可靠的辨识环境障碍物和码头标记标线,借助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芯片和智能决策算法,自主做出减速、刹车或绕行等突发状况的各种决策,提供最优运行路线,从而实现满足港口封闭区域内水平运输的需求。西井科技研发的自主导航系统无需场地上部署磁钉,避免了码头基建工程带来的高昂成本,特别适合传统码头向自动化码头的改造。

“一带一路”标注智慧港口新高度

此次珠海港与西井科技的合作,是珠海港建设智慧港口的一次尝试。未来还将有更多的智能化元素注入珠海港的码头。

“珠海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位置,再加上港珠澳大桥即将建成通车,这对珠海港来讲确实是重大机遇。珠港澳港口物流业本身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三方可凭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共同开拓‘一带一路’市场。未来五年公司将构建健康、持续发展的开放性港口生态平台,以卓越的现代化国际港口运营商为企业愿景,到2021年末推动珠海港进入世界港口50强。”珠海港集团董事长欧辉生表示。

据悉,接下来,西井科技将与珠海港集团继续就人车交互、吊装机械交互等问题上展开更多合作,在不影响生产作业的前提下,通过递进式、叠代式的演变,实现传统码头的智能进化。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