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以及沿海各省市区海洋规划陆续出台,海洋经济迎来发展新时期。在此轮建设热潮中,港口业、海工建造业以及游艇产业也迎来黄金发展周期

2012 年4月,国家海洋局公布《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10月,国务院批复广西壮族自治区、山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辽宁省、河北省和天津市2011年至2020年海洋功能区划; 11月,国务院批复海南省、广东省和上海市2011年至2020年海洋功能区划。至此,全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的海洋功能区划已经全部获国务院批复。这意味着,“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海洋经济进入全面布局、加速发展阶段。

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增长点,发展空间广阔。根据《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将年均增长8%,201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

大步迈进海洋经济时代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严重,海洋正逐步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地。对沿海地区海洋功能区划的批复进一步明确了各地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向,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增长点,发展空间广阔。

根据国家海洋局《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4.56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据测算,2011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420万人,比2010年增加70万人。

1月17日,国务院公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将年均增长8%,201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新增涉海就业人员260万人。

“十二五”期间,海洋经济发展将充分发挥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经济区的引领作用,推进形成三个海洋经济圈。其中,北部建设重点是水产养殖、航运基建、旅游业、石化产业、盐业、风电、海水淡化产业等;东部建设重点是滩涂农林牧业、旅游业、风电、高端海洋船舶、海洋生物制品业、航运金融等服务业、远洋渔业等;南部部分地区定位于发展高端海洋旅游业、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等。

各地海洋规划陆续出台

从地区规划看,近些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沿海省份的劳动力成本、贸易口岸等竞争优势已明显弱化。如果说,西部地区依然可以依靠产业转移维持经济增长,那么东部省份则要寻找新的出路。海洋作为沿海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当然要充分利用,促进经济增长。所以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的省份加入到海洋经济掘金的大潮中来。

国务院批复的海洋区划对相关地区进行了区别定位。其中,天津市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是北方地区面向东北亚和太平洋的重要门户;河北省位于环渤海地区,在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辽宁省位于中国沿海最北部,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的重要区域;江苏省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区位优势独特;浙江省位于长三角南翼、东南沿海中部,涉海产业基础较好;福建省位于东南沿海,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山东省濒临黄渤海,拥有黄河入海口和中国最大的半岛;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沿海西南端,是西部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海南省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洋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战略地位重要;广东省位于大陆南部,毗邻港澳,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上海市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部,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

面对“蓝色经济”的大蛋糕,各沿海省市区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发展计划,河北省推出“环渤海”战略,天津市提出“海上天津”,福建省推出“海上田园”,广东省提出“蓝色产业带”,广西自治区推出“蓝色计划”,海南省指出要“以海兴岛”,浙江省把发展海洋经济提到“海洋,浙江的未来”的战略高度,江苏省则提出了“海上苏东”战略。

各省市区沿海规划都明确表示,将把海洋经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继续推进,“十二五”末的海洋经济建设目标分别是: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将达到23%左右,基本形成蓝色经济发展模式;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近7000亿元,占全省比重提高到15%,基本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目标;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目标是1.5万亿元,占广东GDP总量的近1/4,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强省……

中信证券认为,“十二五”期海洋经济产业将会有跨越式发展,海洋经济增速将超过GDP增速5%~10%,年均增速约在18%~22%。根据对沿海地区自然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的综合评估,中信证券将11个沿海地区的比较优势做了一个综合排名,依次是浙江、山东、广东、福建、上海、辽宁、天津、海南、江苏、河北、广西。

但也有业内人士分析,从目前沿海11个省市区的海洋规划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质化现象。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海洋产业可能重蹈传统产业重复建设、大而不强的覆辙,因此,各地区的差异化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辽宁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与日本、韩国、朝鲜隔海临江相望,邻近俄罗斯、蒙古和欧亚大陆通往太平洋的重要通道,地缘优势明显,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应加强与东北亚地区海洋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投融资政策支撑海洋经济

国家频频出台海洋经济产业利好政策,海洋经济行业投资机会增长,不少银行也看中了其中的巨大商机,纷纷加大支持力度。国家开发银行与国家海洋局签署《规划合作协议》;民生银行明确提出将加大对海洋渔业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到2016年,总体客户数达到32200户,实现海洋渔业贷款余额400亿元,非贷款融资余额达550亿元;浦发银行将在今后五年内向舟山提供不少于200亿元授信,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

目前,在国家多部委酝酿的海洋经济投融资政策方面,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渔业和海洋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的趋向,预计未来银行对海洋经济产业的介入程度仍将加大。

同时,新政支持有实力、有潜力且符合条件的涉海企业上市融资,探索建立促进海洋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鼓励各类创业投资基金投资海洋科技企业,并研究建立由被保险人、保险公司、相关政府和融资市场风险共担的保险和担保机制。

具体来看,一方面,近两年国家对于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出台的政策最多,支持力度最大,行业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由于海洋工程、海洋油气开发等项目都是海洋工程装备的需求产业,这些相关行业的发展加快,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带动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的增长。专家认为,银行对于海洋装备企业的授信,应重点考虑授信企业的资产实力、近年来订单情况,选取盈利稳定,项目建设经验充足的企业介入。

2012年11月29日,国家开发银行船舶融资中心在大连揭牌成立。作为国家开发银行(国开行)成立的首个专门支持某一行业的业务部门,该中心表示,将运用中长期融资手段,为中国航运企业、造船企业以及在中国船厂建造船舶的境外船东提供融资融智服务。2008年以来,国开行累计向造船业、航运业承诺贷款260亿美元,已发放131亿美元,贷款余额约100亿美元,成为支持航运业、造船业的重要金融力量。

2012年12月4日,中国进出口银行与5家国内外航运船舶企业签署贷款协议,合同总金额近70亿元,贷款将用于支持国际航运企业从国内订造船舶或直接支持国内船舶企业出口,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惠生南通重工有限公司等造船企业均为该协议的受益者。

当下,海洋的经济价值正日益被发掘,港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已经实现从传统货流到人流、商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全面大流通的转变。

港口发展对接蓝色经济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将中国全部管辖海域划分为农渔业、港口航运、工业与城镇用海、矿产与能源、旅游休闲娱乐、海洋保护、特殊利用、保留等八类海洋功能区。其中,港口航运区是开发利用港口航运资源,可供港口、航道和锚地建设的海域。重点保障大连港、营口港、秦皇岛港、唐山港、天津港、烟台港、青岛港、日照港、连云港港、南通港、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温州港、福州港、厦门港、汕头港、深圳港、广州港、珠海港、湛江港、海口港、北部湾港等沿海主要港口用海。港口航运区开发要深化整合港口岸线资源,优化港口布局,合理控制港口建设规模和节奏。维护沿海主要港口和渤海海峡、成山头附近海域、长江口、舟山群岛海域、台湾海峡、珠江口、琼州海峡等航运水道水域功能,保障航运安全。

当下,海洋的经济价值正日益被发掘,港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已经实现从传统货流到人流、商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全面大流通的转变。因此,沿海各省市区对于港口建设不遗余力。

尽管国家明确区分了沿海港口的定位和分工,但由于港口具有物流、装备等产业要素,注定了彼此间竞争的长期存在。辽宁、河北、山东等省份均加大了对新兴集装箱码头、大型原油码头和矿石码头的建设力度,并各自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港口发展规划,港口竞争节节升级。

目前沿海地区总体布局都是立足于面向大海、依托港口、港船互动、发展临港产业和进行海洋资源开发,基本大同小异。而所有临港产业的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发展重化工业。照此发展下去,区域性产业结构的趋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和产能过剩在所难免。

对此,专家表示,海洋资源的开发属于重大国土资源开发,政府在其中扮演了重要领导角色,各地区在进行产业规划的过程当中应该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海洋地理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合理布局。

海洋装备制造业处于海洋经济产业链的核心位置,是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前提和基础。随着国家对海工行业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制造业的全球性转移,海工装备制造也将逐渐转向中国。

海工建造中心加速东移

海洋装备制造业处于海洋经济产业链的核心位置,是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前提和基础。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在中国提出的临港工业发展规划已接近10个,包括上海、大连、青岛、广州、天津、宁波、厦门等众多港口城市,其中关于海工装备制造、石化、钢铁等产业发展定位基本一致。

据预测,2011-2015年全球海工装备市场规模年均约810亿美元,中国占全球市场的份额有望从当前的5%~7%提升至2015年的20%,达到190亿美元,在2010年30亿~35亿美元的基础上增加5倍。预计到2020年,中国海工装备的全球市场份额有望达到35%,保守估计2020年全球海洋油气开发支出达到5000亿美元,则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容量约为1125亿美元,对应中国的海工装备市场容量约400亿美元,相当于现有市场容量的11-13倍,空间非常广阔。

乐观者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石油需求将继续保持2%以上的年均增速,且油价有望持续在9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在陆地油气资源开采出现瓶颈的大环境下,势必拉动海洋石油勘采的资本支出,海洋工程将迎来一段较长的高景气周期。

随着国家对海工行业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制造业的全球性转移,海工装备制造也将逐渐转向中国。中国海洋工程有望继续船舶制造振兴之路,未来几年进入快速增长期。中国具备显著的成本优势,拥有优良的海工建造基地,而且海工装备与船舶在设计制造环节上有较强的相似性,中国作为“世界船舶制造中心”将为海工装备制造提供良好的平台。

2012年,国际海运市场持续低迷,船舶修造业也面临一场“生死劫”,中国众多造船厂将海洋工程装备作为“寻机遇、稳增长”的重要途径。7月27日,全球首座浮力塔式CX-15钻井平台的半潜船“鱼鹰”轮在惠生(南通)重工顺利交付; 10月19日,熔盛重工海工业务的全球运营平台——新加坡熔盛海事公司宣布成立,同日接获1艘2000米深水钻井支持驳船总包合同;12月10日,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海外建造的大型海洋工程项目300尺Super M2自升式钻井平台“Caspian Driller”在俄罗斯完工交付……

尽管乐观者对于海工建造重心东移坚信不移,但依然有人表示了担忧。有专家以渤海油井污染和大连石化设备事故为例指出,发展海洋经济面临着较大的环境风险。专家表示,当前沿海的海洋工业布局较为分散,不利于集中整治和监管。在人口密集、资源环境承载力弱的地区存在大量化工项目,增加了环境压力。一些海洋工程项目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统筹协调,布局不合理造成公众环境需求与环境形势之间的矛盾。

此外,大量投资涌入高端的海工建造领域,有可能会造成产业急剧膨胀,而海工装备属于低容量市场,势必会导致市场供给严重失衡,最终可能导致企业巨资付之东流。另一方面,海工装备属于造船的高端领域,对于设计、制造、安装等环节都要求严谨,但中国目前在设计等领域尚有短缺。

游艇产业有望成为中国迅速发展海洋旅游业最先受惠的产业。201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海洋旅游年,国家旅游局反复强调海洋旅游是21世纪国家海洋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产业的新业态。

游艇产业“钱”景光明

据国际游艇设施委员会提供的数据,全球发达国家每171人就拥有一艘游艇,在挪威、新西兰等地,游艇的人均拥有比例为1/8;在美国,该比例为1/14;就连内陆国家瑞士,该比例也高达1/69。目前世界游艇年消费额高达400亿美元,如果加上相关的维修、管理、娱乐等费用,全球每年的游艇经济收入超过500亿美元。在目前的世界船舶市场上,仅游艇一项的年销售额与海洋运输船舶一样高达2000多亿美元,加上游艇配件、水上运动器材,年销售总额高达3000多亿美元,甚至超过了商船和远洋发达国家的销售额。

从天津到上海,从三亚到宁波,中国正成为世界最具增长潜力的游艇制造、旅游市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游艇产业有望成为中国迅速发展海洋旅游业最先受惠的产业。201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海洋旅游年,国家旅游局反复强调海洋旅游是21世纪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产业的新业态。发展海洋旅游,进一步推动旅游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将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中国旅游业的全新增长点。

因为游艇旅游具有较高的消费档次、产业关联度、品牌效应等特征,在国外发展较为成熟,可谓推动海洋旅游由“海岸”真正走向“海洋”,实现海洋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经验表明,当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游艇经济就开始萌芽。去年中国人均GDP已突破5000美元,从国际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游艇产业将是中国继汽车产业后又一个黄金产业。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且这些地区水域资源富饶,游艇产业“钱”景光明。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游艇购买力不断提高,产业影响力迅速提升。由于具有较成熟的劳动力优势和世界船舶制造大国的工业生产力,发达国家游艇制造产业纷纷向中国内地转移,为中国发展游艇产业提供了良好契机。相关游艇配套设施产业链加快聚集,正在形成珠三角地区、上海及周边地区、大连青岛及周边地区,福州及周边地区、天津开发区、海南等几大生产和消费区域。

上海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船舶分会2011年发布的《中国游艇产业发展综述报告》称,经过最近10年的发展,中国目前已拥有逾360家玻璃钢复合材料船艇制造企业,其中游艇制造企业约占80余家,全国各地有61个注册游艇俱乐部,且有17个省64个城市开始了游艇产业规划和码头俱乐部的建设。

在短短的近10年时间内,中国游艇业已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市场之一。但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中国游艇业仍然存在多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包括政策服务配套不够完善,检验以及牌照等标准混乱,船检、注册、驾照以及码头、航线等相关管理滞后等。以游艇生产消费推动旅游二三产业融合,还有待克服游艇产业政策的瓶颈。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