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据上海市政府外事办公室消息,上海已先后与伦敦金融城、利物浦市和大伦敦市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或友好城市关系,未来将在金融、航运、会展方面实行强强合作,航运金融或助推航运企业实现温和复苏。

大连海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匡海波教授则认为,航运业只有在金融的推动下完成改革,才能真正走向良性循环。

A

崛起的航运“资本家”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航运市场需求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行业的深度调整让全球航运市场进入了全新的竞争格局。随着世界航运中心由欧洲向亚洲的转移,我国航运业及航运金融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据美媒报道,在欧洲银行纷纷收缩船舶融资的2017年,虽然像挪威DNB ASA、瑞典的北欧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这样的欧洲银行所持有的船舶资产组合仍在全球位居前列,但中资银行高达200亿美元的船舶融资规模依然引人注目,由此可见中国欲主导航运市场的雄心。

根据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租赁业务的数据,中资银行今年向船舶业的投入同比增幅超过33%。中国三大金融租赁公司——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民生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和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总计拥有800多艘船只,价值236亿美元。据民生金融租赁高管Jerry Yang称,过去三年,公司的船舶资产增加一倍,至60亿美元,相当于拥有船只300多艘。

研究公司Marine Money估计,在每年2,000亿美元的船舶融资市场中,有多达四分之一的资金来自中资金融机构。相比之下,一度在航运业举足轻重的欧洲金融机构,包括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和莱斯银行均已撤出该行业。其他如HSH Nordbank AG、Nord/LB Group等则在寻求剥离部分或全部航运业投资组合。

“这是船舶融资领域里一场史无前例的转变。”交易经验丰富的纽约航运顾问巴西尔·卡拉察斯回顾说,船舶融资以前以出口信贷和少数西方船主为主,现在则由中资金融机构担纲主力,为新船及二手船提供融资。由此可见,中国租赁公司的市场地位和专业化能力不断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提升。

国际知名船东也开始关注中国船舶融资市场并逐步转向中国金融机构寻求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支持。同时,欧美等众多专注于船舶融资的传统银行也在积极转变船舶融资模式,加强与中国金融机构的合作。

马士基集团首席执行长施索仁称,传统金融机构要么退出,要么大大降低了对航运业的敞口,从欧洲银行获得大量融资已经多多少少有些不可能,正好方便了中资银行等机构的大举入场。

业内人士预计,今后几年中国将在航运融资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一些航运公司可能会搬到亚洲,与中资银行建立业务关系,中国或将凭借雄厚资本主导全球航运市场。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