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

校企联动填补人才缺口

每年都会有五六十家来自全国各地、从事航运业务的企业以及国内外邮轮公司等企业参加天津海运职业学校的校园双选会,提供的职位多的时候达数千个,而供求比基本为1∶3。

“我们公司今年又买了十几艘船,今年的校园双选会任务重,我们也都铆足了劲儿。”来自滨海新区一家海运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过估计会有困难,根据我参加校园招聘会的经验,每一名毕业生至少会向3家用人单位投递简历。”

除了校园双选会“挖”人才,记者了解到,在高素质海事人才培养中,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帮助用人单位解决人才之需。

目前,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已与华洋海事中心、北京鑫裕盛船舶管理有限公司等国内外50多家海运企业签订合约,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输送。经过8年来的实践,该校输送的人才得到各家企业的高度认可。“企业通过‘订单班’不断向学生灌输企业文化和理念,同时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平台,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还进行经济上的帮扶,这是个‘吸才’的好方法。”吴金龙介绍,与此同时,学院开设的专业还会根据港口发展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据了解,在相关人才需求释放之前,该校就开始进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如最初开设的国内其他高职院校当时还没有的航运金融专业,培养的是既懂航海航运又懂金融运作的人才。在天津主要流向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和空港物流区,以及从事货物交易、船舶交易和船员交易的交易所。“从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强化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海事人才的务实之举。”吴金龙认为。

海事局建设人才“储备库”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在成为海员之前,来自延安的徐马桩没见过海,没出过国,是儿时的歌声让他对大海产生了无限憧憬。怀揣着儿时的梦想,徐马桩报考了延安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专业。在天津海事局推出的“西部海员培养基地”的培养下,2013年,这个延安山里的小伙儿成为一名正式海员。

“我去过30多个国家,见识了不同的文化与风景。如今在船上做三副,月收入过万,相当于父母务农半年的收入。”当上了海员,徐马桩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改善了家里的生活。

与徐马桩不同,段小强通过参加短期机工技能培训班离开了黄土地,登上远洋船跑国际航线。3年的时间里,印度、墨西哥、新西兰、加拿大等十余国的港口他都去过。“高中毕业时,听说天津海事局培训项目来学校宣讲,学员会送到天津航道局培训5-6个月,合格后可以上船出海工作。”从小没见过大海的段小强就想着出去长长见识。2012年6月5日,段小强从印度第一次上船。“做国际航线水手的第一年,一个月收入1500美元,合人民币1万多元。工作9个多月后,给家里拿回8万元。”段小强告诉记者。

据了解,2008年9月,天津海事局推出的“西部海员培养基地”正式落户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国际邮轮乘务管理3个专业。招生范围也由陕西省扩展到山西、江西、甘肃、宁夏、四川、重庆等地。十年来,在不断组织协调、深入调研下,“西部海员培养基地”已成为滨海新区船舶公司的“人才库”和海员培养的“桥头堡”。

“天津海事局下一步计划利用3-4年时间完成‘西部海员培养基地’先进航海教学理念和经验移植再造工作。”天津海事局局长李国祥曾表示,海员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力量,希望西部海员发展事业能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强国”战略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