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经济活动受到严重限制。港口、仓库、集装箱货运站的工作人员数量被削减,货物周转速度大为降低。比如原来从从上海到美国西海岸的船期原来只要30天左右,目前已延长到60天以上。这直接导致集装箱出现严重短缺,许多货代公司无箱可用。

对于货主或货代来说,可以在任何地区购买集装箱,没有障碍地从船公司那里获得舱位,并把货物从一个港口运到另一个港口,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由于集装箱获取有限,制造商推高了新集装箱的价格,而贩卖二手集装箱的贸易商也在炒作价格,这不仅在亚洲和欧洲,几乎在任何地方都存在这种现象。目前这一现象有望被折叠式集装箱解决。

image.png

放眼全球经济工具,像标准集装箱这样历经半世纪仍缺乏重大创新者,少之又少。但近来全世界供应链打结,正为原先滞销的创新产品“可折叠式集装箱”开辟出销路。

1957年,国际海事组织(IMO)统一了国际标准集装箱的使用标准,标准至今没有做过调整。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形容,这一行“极为保守”,改变很缓慢。因此,创新的折叠式集装箱一直无人问津。

然而,随着拥堵的港口、货运火车站和仓库都塞满空的或装满货物的标准集装箱,疫情前销路始终打不开的折叠式集装箱,如今有望成为解决集装箱短缺的手段。这种如手风琴状或可压扁的折叠式集装箱,收合时体积最小可缩至平常尺寸的五分之一。

据海运顾问机构Drewry估计,今年进入世界各地港口的8.62亿个标准集装箱中,将近27%是空柜。在美国波士顿,许多空集装箱一直占着原本就很拥挤的港口空间,而且一放就是数日甚至数周之久,使供应链出货延迟的问题更加恶化。

2013年,4Fold所开发的40英尺金属集装箱,成为第一款获集装箱安全公约(CSC)等标准机构认证的可折叠式集装箱,符合货轮、货运站和铁路公司要求的标准。早在2017年,全球第7大航运公司OOCL东方海外就开始使用4FOLD折叠式集装箱,当时仅在在上海和日本之间的航线进行使用。

现在,超过15家航运公司在全球60个港口正测试使用荷兰公司Delft的折叠式集装箱,折叠后其体积可仅有原来的四分之一,在卡车、货轮和码头占用的空间大大减少。

相关分析师指出,采用可折叠式集装箱,初期的购置成本和日后的维护成本较高,但据估计可省下多达57%的内陆运输成本,整体而言不失为一种比传统标准集装箱更符合成本效益的选项。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