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家业务繁忙的合资公司开业没多久便宣告夭折,中方将一拍两散的原因归咎于文化差异

主攻干散运与新造船领域的合资公司 - John F Dillon (Asia) Pte Ltd在开业仅6个月后,便宣告解体。

这家私营公司是由美国John F Dillon与上海美联航运(Mainland Shipping)以五五比例共同组建,并由驻于斯坦福的Robert Dillon与上海的Li Sheng(中文名不详)担任联合执行董事,此外另配3名专员。

其中,灵便型船经纪Toby Copson是在去年8月该公司刚成立时加盟,他之前在ICAP驻上海分公司担任执行董事。他表示自己仍将留在Dillon,并称Dillo驻上海分支机构上周已搬入新址并将继续营业。

美联的Li Sheng也证实两家公司确已“友好”分手。根据他的说法,是美方在春节前决定要退出。

Dillon以从事粮食贸易著称,手中货运订单丰厚;美联最擅长的是通过其兄弟公司HIT Marine(前Harbour Island Trading)从事新造船与二手船买卖(S&P)。不过双方在这两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所以合资公司当初打算两条线同时入手。

但后来公司之所以解散,据悉并不是因为缺活干 - 在其短暂的经营期间,它也撮合了好几笔业务,其中包括美国Interlink在泰州口岸船厂签署的最多15艘3.88吨级的灵便型船订单。

据《贸易风》所知,造成它们分道扬镳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风格与雇佣政策上“合不来”,其中包括薪酬与竞业限制条款等。

Copson透露,接下来他和另两名员工将继续原先的货运经纪业务,并发挥他本身在竞争激烈的经纪与期租领域的专长,同时适当兼顾二手船市场;而Li这边则表示,今后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新造船与二手船业务。

“公司解散的确令人遗憾,”Li对《贸易风》表示。“其实我们促成过好几笔交易。但对我来说,可能这不是一件坏事。”

针对干散运租赁方面的人事管理问题,双方的观点似乎有很大的差别。

“Robert和我的文化背景不一样,”Li说。

“我的客户中有些是国有企业,所以我对合同的要求必须非常严格。但Robert的处事风格比较自由,他常说‘我说话算数’这样的话,于是他对员工的口头允诺就成了他们的雇佣条款,但我总是告诉我的员工,无论我们达成什么协议,都必须在员工合同中形成白纸黑字。”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