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10月16日国务院密集发布8省市海洋功能区划批复后,昨日又有三省市海洋功能区划出炉。

中国政府网昨日消息称,国务院日前已批复了上海、广东、海南三地海洋功能区划。一个月之内,国务院已经批复了11省市的海洋功能区划。

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围填海面积。根据三地区划,到2020年,围填海规模最大的是广东省,控制在2.3万公顷以内。最少的是上海市,填海规模控制在2300公顷以内,海南省的围填海规模控制在11150公顷以内。

围填海面积对城市发展意义重大。上海市水务局相关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上海人口高度集聚、土地资源紧缺,严重制约了上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序围填海对缓解上海土地资源约束瓶颈意义重大。

城市新地

“此次批复中建设用围填海规模2300公顷,已充分考虑到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上海市水务局上述人士告诉记者,上海建设用围填海主要用于城镇、港口和工业等发展需要,一是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定位,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和航运集疏运体系建设,二是与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规划的有机衔接,统筹考虑长江口河势控制、航道治理、淡水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

围填海在上海有着悠久的历史,上海几千年来约60%的土地通过围填海形成,建国以来到2010年大约圈围了170万亩。

上述人士说,上海人口高度集聚、土地资源紧缺,严重制约了上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序围填海对缓解上海土地资源约束瓶颈意义重大。历年的围填海对上海城乡发展意义重大,如上海化学工业区、临港新城、浦东机场、罗泾港区、长兴造船基地等都是通过围填海形成。

此次上海规划的围填海主要以农业用围填海为主。除了建设用围填海的2300公顷指标外,到2020年,上海还有约33000公顷的农业用围填海的指标。主要分布在崇明岛北沿、横沙东滩和南汇东滩,为上海市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供支撑。

上述人士表示,上海围填海是综合考虑长江口和杭州湾各区域滩涂资源、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自然因素及开发条件,依据《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遵循滩涂演变的自然规律,充分考虑滩涂促淤圈围周期长、系统性强的特点,科学制定促淤圈围布局及实施步骤,保持滩涂湿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并不存在无序过度开发的情况。”

规范违规填海

围填海对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围填海造地已成各地拓展发展空间、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有效途径,违规填海事件时有发生。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预计,我国围填海所造成的海洋和海岸带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达到每年1888亿元,相当于目前国家海洋生产总值的6%。

“我家在海甸岛,现在那里正在填海。”一位海口居民向本报记者说,“我家以前能看到海,后来看不到了。”

这位居民说,他家附近的沙滩正在不断地消失。“以前家附近就有沙滩可以逛,后来就不知道去哪里逛了。”他说,“海口的沙滩越来越少了。”

围填海造地已成为支撑地方经济继续攀升的重要阶梯。据《海南日报》报道,2011年,“海南全省全年安排围填海年度计划800公顷”,均“采取‘规范程序、简化环节、承诺服务、限时办结’的办法,较好满足了洋浦神头港区第一批7个填海项目、海口港马村港区扩建二期工程等围填海用海,为大项目落地创造了重要条件,促进了海洋经济发展。”

但有关违规填海造地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今年早些时候,海南报业旗下的南海网报道说,海口外滩中心在没有取得海洋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的情况下,违规将其开发范围内的海域填平增加土地面积建楼房。

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邹立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多年前,海南已经做过了这方面的规划,但这次内容更加细化和明确,这是国家加强海洋管理和保护的又一个重要举措。

海南省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法学专家也向本报记者表示,2010年6月,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也对海南海洋的利用和开发以及环境保护有过详细的规定,但执行力度有待加强。此时区划的出台有着重要的意义,将为海南省实施海域使用管理制度、制定各类海洋规划、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针对违规填海行为,相关部门曾数次发文进行规范。今年3月,国家海洋局指出,要改变传统的分散用海、粗放用海方式,严格执行围填海计划管理制度,遏制盲目围填海。

今年6月,国家海洋局向沿海省及计划单列市海洋部门下达了2012年地方围填海计划指标,并要求建设用围填海计划指标和农业用围填海计划指标分别核减,不得混用。

国务院在上述消息中亦强调,要求认真落实《区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措施,不断完善海域管理的体制机制,严格执行项目用海预审、审批制度和围填海计划,健全海域使用权市场机制。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