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手电筒、右手测温仪,狭小炙热的轮机舱就是船员邹陈浩的“办公室”

梦 想:多救人—不对,最好没有险情,一个也不用救

那天恰好是“中国航海日”,记者终于见到了在整个东海救助局“小有名气”的邹陈浩。他所在的“东海救101”轮当天临时停靠北外滩向上海市民开放,大部分船员都上甲板维持秩序,留下他和另外几名轮机部船员,左手手电、右手红外测温仪,呆在甲板下闷热、嘈杂的轮机舱里看护机械、电路设备。

每年在海上漂9个月,邹陈浩说自己只会讲“大白话”,至于为何在局里有名,他的解释是,“以前做梦都在海上发财,现在做梦都在海里救人。”

一场意外,别了“致富梦”

1981年出生的邹陈浩是舟山人,初中毕业后,和父亲一起开渔船,向大海“讨生活”。

“在船上晒了4年鱼干,赚不到钱,我爸劝我不能荒废了,要学门手艺。”听爸爸的话,小邹离开渔船,学了大半年轮机维修,并在2004年底正式成为海员,开始“跑船”。

“家里条件差,妹妹上学又要钱,当时就想多干活、多赚钱。”带着“航海致富”的念头,2005年底,邹陈浩登上了“振乐57”轮。

这是条船龄20多年的老船,船东是私人老板,管理很松,“第一天上船心里就不安,总感觉要出事,果然不到一个星期就真出事了。”

12月4日,“振乐57”轮从青岛驶往泰州的途中遭遇大寒潮,海面风力达11级,巨浪将船打得岌岌可危。前来救援的“东海救131”轮要求船员弃船,可随船的船东代表不同意,只允许9名船员先离开,强令剩余船员驾船驶往40海里外的长江口浅滩,因为冲上浅滩搁浅就能保住船。

“刚开了一段,突然一个巨浪打过来,船一下子闷在海里没浮起来,然后慢慢往左舷倾。”眼见要翻船,邹陈浩鼓起勇气,从10米高的船尾猛地跳下来,随即被紧随难船伴航的“东海救131”轮救起,这时再回头看,“船尾突然翘起20多米高,带着那7名船员直接扎进大海……”

回家乡后,小邹休养了半年,“晚上常做噩梦,又回到振乐轮上,当时全家都不再提出海的事了。”

重新出海,开启“救助梦”

2006年,小邹同乡、“东海救131”轮船员徐凯发来短信,说小邹赋闲在家,东海救助局正在招人,建议来试试。

小邹挺犹豫,觉得自己的命是别人救的,应该回馈社会,但又对再次出海心里发怵。就在他纠结的那几天,村里出事了,一户渔民出海时遭遇不测。在渔村,这样的事不罕见,但看到遇难渔民家人伤心的样子,小邹又想起了徐凯的邀请。

随后,小邹参加了救助局的考试,应聘船上机工岗位,因为此前已有6年航海经验,对轮机非常熟悉,他顺利通过了考试。可加入救助局后,他发现自己还不算一名合格的救助船船员。救助船上,虽然机工多数时候在机舱里干活,可一旦任务需要,要能随时参与救援。

从此以后,小邹床头多了本《海上救助训练手册》,每天练习如何抛救生圈、如何瞭望落水者、如何配合船舶V字航行打探照灯……

其中最难也最危险的科目是放小艇救人,小艇不抗风浪,站在上面不小心就会被打翻落水。为了帮助新人克服这个项目,船队每周都举行小艇演习,连续练了半年,“天天被打下船喝海水,慢慢就习惯了,身体会自动根据浪的方向左右倾,怎么晃都能站得稳。”

既顾家又救人,未来不是梦

从2007年至今,小邹每年大部分时间都遵守“出海待命—接警出动—实施救助”的循环,其中最忙的是2010年8月,因为台风,他们船一个月从海上救起33名遇险船员。“当时老婆在家待产,我给她打电话,说任务不断,实在没空回去,但救人是行善积德,以后咱孩子一定白白胖胖、健健康康。”

据统计,拥有700多名一线救援人员的东海救助局,10年来共援救各类遇险人员13656人、救助遇险船舶467艘、获救财产价值估算人民币384亿元。

眼下,邹陈浩正利用业余时间看书,准备去考“三管轮”。“有时候看累了,会想起以前,同样是休息时间,在货船上只能打扑克,在渔船上就是晒鱼干。”小邹对于这样的改变很满意,觉得“日子前头透着亮”,只要好好工作,未来孩子念书、还房贷都不是问题。

但他更多的心思还是在救人上

小邹所在的船是目前我国交通运输部救捞系统中最先进的“东海救101”轮,船尾搭载了一架直升机。“船上设备越来越先进,船员要学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学不好对不起这艘船。”小邹笑着说,“普通渔民、水手出海想的是怎么多赚钱,我们想的是怎么多救人—不对,最好没有险情,一个也不用救,我乐得悠闲。”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