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民公社化时期,渤海里的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大渔汛接连出现,渔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渔船数量不断增加,掀起一个又一个生产高潮,这时船上的劳动力明显不足影响了渔业生产。面对这种情况,村党支部很着急,就动员女社员上船出海。

妇女队长刘淑珍和女青年王永芝、刘洪珍商量后,她们决定要带头上船。

海上生活可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的,就是年轻的棒小伙儿也要摔打一阵子,才能成为合格的船员。晕船,这是所有人需要闯过的第一道关口,尤其女社员更是如此。一天,渔船正在拉网时突然变了天(那时气象预报很不及时、准确),大雨倾盆而下,狂风劲刮,搅得天海混沌一片,几尺高的浪头猛扑过来,把小渔船冲撞的就像葫芦瓢一样。此时刘淑珍头涨的快要裂开了,四肢无力,站不稳,恶心、翻肠倒肚地呕吐不止,好像要把五脏六腑都吐出来似的。她的脸色蜡黄,嘴唇乌紫,两眼塌陷,蜷缩在船舱里,一个昼夜水米没进口。等到渔船收沟,站在陆地上,两条腿就像绑上沙袋踩在棉花垛上似的晃晃悠悠,怎样回的家,她已记不清了,觉得就像生了一场大病,一头扎在炕上,便呼呼地睡着了。经过几次折腾,身体很虚弱、身心很难受,但她却没有丝毫的退缩。几天后他又说服了父母勇敢地上了船。

繁重的劳动是出海妇女面临的另一个大困难。打篷、打锚、撒网、捯网、装筐、卸货全是体力活。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在船上她能站立、会拉风箱做饭,能干那些最累人的活儿了。不服软的刘淑珍,每次都和男社员抢着干、赛着干,丝毫不肯落后。男社员都说,这回她能顶一个壮劳力使用了,“晕船关”终于闯过来了。

这一天,刘淑珍所在的渔船寻找到一个大鲙鱼群,一网上来两条船都装满了。驾长立刻命人挂上两面旗子(一种三角形的红色刀旗。挂一面超千斤,挂两面超万斤)。海上收货的大船看到信号及时赶过来。渔场离家远,鲙鱼不易保鲜,打得鱼又多,就先用食盐腌好后再运回家。收货船驳货时,生产船上要有人员过去帮助装筐、入舱、撒盐等。

收货船刚刚靠好,刘淑珍就分开众人向大船跳过去。她的一只脚才踏上大船蜡子板的上头,还没站稳脚,一个大浪涌来,将两船推开,她不由自主地向后仰,扑通一声掉下去。站在收货船舷边的驾长、副驾长、揽头的(负责行船的船员)跟着也跳下水,迅速抓住并将她托出水面。船上的人伸手拽住胳膊,把她拉上船。由于用力过猛,她的右胳膊脱臼,至今还常常隐隐作痛。

这年的七月,全公社渔船到辽宁湾去扒蚶子,作为渤海公社妇女部副部长的刘淑珍,又带领部分女社员到锦州小凌河的王家窝铺去干活。当时,天气特别炎热,扒来的蚶子必须当天加工完,否则就要腐烂变质。由于不分昼夜地连续干活,再加水土不服,很多人都生病了,人手儿非常紧张。于是,她硬撑着也在发烧虚弱的身体,带头干起男社员干的活计——挑起大筐从船上卸蚶子、煮蚶子、摔蚶子,保障来一船卸空一船、加工一船,终于如期完成蚶子生产、加工任务,创造了村里的最好收入。这一年,她被评为“锦州市先进生产者”。

刘淑珍凭着坚定的意志一次又一次地战胜困难,逐渐适应了海上作业的特殊环境,带领众姐妹有力地支援了渔业生产,成为在大风浪里闯荡的带头人、海上生产的“半边天”,为建设神堂村做出了突出贡献,她的事迹被上级部门广为宣传,沿海的蔡家堡、双桥子、海沿子等渔村,迅速掀起一个妇女上船支援渔业生产的热潮。这些事迹被载入《汉沽区志》,同时她还被选为河北省青年积极分子,光荣地出席了“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敬爱的周总理、朱德、贺龙、林伯渠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如今,年届八旬的刘淑珍老人回忆起当年见到周总理时的情景,仍难以抑制兴奋的心情,向笔者激动地讲述那个令她终生难忘的幸福时刻!文/姜茂树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