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航海家郑和率领的船队七下西洋,途经南海时是否有因天灾人祸而船沉海底?对此,考古学家没有像打捞宋代沉船“南海一号”那样,给出响亮的答案。不过,记者近日在南海采访时了解到,海洋地质学家已经把郑和船队永久地留在了海底——南海海底地理实体中,有以郑和船队的船只类型命名的宝船海丘、战船海丘和水船海丘……

大航海家郑和在南海还留下了什么?目前可寻到哪些郑和下西洋的南海“踪迹”?

  郑和航海图:我国最早远航图集上的西沙与南沙

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经南海,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当时史上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海上航行。

600多年过去,风大浪急的南海,依然不时传来郑和船队的消息,譬如在南海北礁等地打捞出水的部分明代沉船遗物,钱币以“永乐通宝”居多,有考古学者推测可能与郑和船队相关。

烟波浩渺的南海,更是保留着大量郑和船队的记忆。其中,《郑和航海图》便是船队留给世人的一份珍贵记录。这部我国最早的远航图集,绘出了郑和下西洋所经区域的地理概貌。

在这份航海图中,明确标示了“石星石塘”“石塘”和“万生(里)石塘屿”等名称和相对位置。南海诸岛地名专家刘南威认为,它们分别指中沙、西沙和南沙群岛。

郑和下西洋的部分随员,后来撰写了一批有价值的文献,像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巩珍《西洋蕃国志》。如今,马欢岛、费信岛、巩珍礁均出现在了南海诸岛地图上。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