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淞沪战场失利,南京形势严峻,国民政府公开准备移驻重庆办公,并确定四川为大后方。上海、南京等地的机关、团体、学校纷纷向后方撤退,撤退之路其实并不容易,多亏了一位民营企业家。

当时的中国飞机少得可怜,公路运输因为汽车少、公路少,运量有限,铁路更是被日军炸得基本不通。因此,长江航道成了向西入川最重要的通道,一位民营企业家承担这次水运任务,解放后他留守大陆。

此人名叫卢作孚,是被誉为“中国船王”的民生公司总经理,出生于1893年,重庆市合川人。这位民营船运公司的实业家,在这次大撤退中抢运了无数人员和物资,保存了大后方建设的有生力量。

1937年底,所有西迁入川的人员和物资不得不在宜昌下船,等待换乘能够穿越三峡航道的船舶。可人多船少,日军的部队一天天的逼近,形势异常严峻,宜昌这个“长江咽喉”逐渐开始阻塞。

卢作孚的民生公司此时拥有46只轮船,是长江上游的航运龙头,他成了当时宜昌的难民和物资入川的希望。卢作孚迅速集中船只,召集有关人员研究抢运办法。

卢作孚制定了一份紧急运输计划,并公开宣布在40天内,把拥塞在宜昌的物资和人员运完,但要求各单位必须服从命令听指挥,绝不允许提前加塞,否则挪后装运。

经过40天的苦战,拥塞在宜昌的3万多名待运人员全部运完,九万多吨器材运走了三分之二,剩余的又在20天内运完,宜昌大撤退顺利结束,直到宜昌失守,民生公司一直是前线与后方的交通生命线。

1940年5月日军集结重兵向宜昌发动进攻,张自忠将军率部从右翼打击进犯的日军主力,不幸壮烈捐躯,一个月后宜昌失守。当日军进入这座鄂西重镇时,看到的却是一座空城,这些都是卢作孚及其民生公司作出的贡献。建国后,卢作孚拒绝去台湾,毅然从香港返回内地,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