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当中国最大造船商之一熔盛重工(Rongsheng Heavy Industries)公告称,收到一份大规模油轮订单时,全球许多船东感到了恐慌。

  许多船东认为,这项订单可能表明,中国正采取联合行动改善造船业就业状况,并打造自己的商船队,这将让本已供应过剩、低迷不振的市场状况更趋恶化。

  但上周,熔盛重工公布的半年财报显示出,造船业自身也面临着重大问题。

  熔盛公告称,今年上半年订单金额仅为5800万美元,低于去年下半年的7.25亿美元,原因在于船运业遭遇了25年来最低迷的市况,使船东们不愿下订单。

  熔盛重工订单减少反映出订单整体下滑的趋势。船舶经纪商Clarkson表示,去年上半年全球订单量已经很低,但今年上半年订单量同比仍减少了46%。

  熔盛重工先后发出的两则消息表明,相互依赖的船东与造船业都处于艰难境地,导致许多船型的盈利水平都赶不上其运营成本。

  船东们担心,心急如焚的造船企业将大幅降价或通过其他方法赢取订单,进一步恶化目前船舶供过于求的情况。造船企业则担心,苦苦挣扎的船东下单时间会拖得过久,致使自己的现金耗尽。

  这两个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在行业回暖到来之前该如何生存下去?

  挪威DNB银行航运部门主管哈拉尔 赛克-汉森(Harald Serck-Hanssen)表示,某些造船企业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生产船舶,在近期来看可能情有可原。但他补充道:“事实上,无论你怎么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船厂数量都太多了。”

  2003-08年,航运业经历了一个繁荣期,此后船舶订单数量出现锐减。处于繁荣期时,全球范围的船东都订购了大量船舶,导致造船产能显著增加,在中国尤为如此。

  在航运业繁荣期订购的船舶交货之后,大部分航运市场出现运力过剩,致使船舶盈利水平直线下跌。

  位于奥斯陆的北极证券(Arctic Securities)的分析师艾立克 尼古拉 司德福赛特(Erik Nikolai Stavseth)表示,“难怪”船东们现在不再下船舶订单了。

  他说,“我认为航运界已意识到,如果在运输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下,他们继续订购的话,这种做法只会让行业回暖来得更晚。”

  然而,即便所有的造船商都在抱怨行业不景气的影响,但韩国、中国和日本这三个亚洲造船业大国受到的冲击程度是不同的。

  韩国的造船厂——以修正总吨(CGT)记为全球最繁忙的造船厂——仍在赢得一些复杂的石油钻井船和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生产订单。CGT是在总吨基础上考虑进船舶复杂度而算出的一种度量单位。

  得益于高企的油价,钻井船的需求仍然强劲,而海啸之后日本对天然气需求旺盛,也推高了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的价格。

  全球修正总吨最大的造船商——韩国现代重工(Hyundai Heavy Industries)发言人Kim Moon-joo表示,该公司正致力于提升钻井船和海上设备方面的竞争力。

  他表示,“我们预计到今年底或明年初,钻井船和大型海上设备的新订单会有所增加。”

  去年,日本先进的造船企业由于日元升值而蒙受了损失。这些造船厂主要接受国内航运公司的生产订单。日元走强,导致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去年营业亏损77亿日元,前一财年则盈利18亿日元。三菱重工是日本修正总吨最大的造船商。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