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思变,造船业在 境中寻找“变”法。

2012年留给人们太多纠结的记忆,航运企业亏损的消息不绝于耳,订单荒、倒闭潮此起彼伏,中、日、韩造船在逆境中再度演绎三国大战。在传说中的末日之年,究竟谁能决胜于生死线上?“穷”则思变,造船业在囧境中寻找“变”法。

不甘寂寞的“三国杀”

2012年,对于全球造船业来说无疑是一场浩劫,据报道,1月,全球船企共接获新船订单仅为199万DWT,同比下滑了71.1%。这是两年来全球单月新船订单量首次跌破200万DWT,也是全球船市5年来最差的开年数据。在悲剧般的数据笼罩下,中、日、韩在寒冬中陷入近身搏刃战。

在激烈的竞争中,造船第一大国的宝座开始频繁异主。2012年初,本以牢牢坐定第一宝座的韩国遭遇了中国的中期发力。据Clarkson统计,截至11月,中国造船企业获得了384艘652.1万CGT新船订单,而韩国为193艘604.9万CGT新船订单。同时,中国造船厂手持订单量为1850艘3337.8万CGT,占全球手持订单量的36%;韩国手持订单量为818艘2847.3万CGT,占31%,中国重回世界第一的位置。然而,量变却并没有带动质变,韩国占据高附加值船舶市场分毫不退让。数据显示,今年1~11月中国船厂累计订单总额为139.78亿美元,韩国高达260.66亿美元。韩国主要获得了钻井船、LNG船、穿梭油轮、PCTC、DSV等高附加值船舶订单,因此订单总额相对较高。进入决胜局关键的12月,韩国造船业界获得了2012年月均最大规模的129万CGT(30艘、28.34亿美元)订单,远高于中国造船业界获得的51万CGT(30艘、8.80亿美元)新船订单。至此,中国与世界第一再一次失之交臂,最终,2012年韩国以746万CGT(225艘、299.838亿美元)订单,完胜中国的710万CGT(420艘、154.502亿美元)订单量,重夺世界第一宝座。

尽管中韩这对“老冤家”在萧条的2012斗得十分火热,但是随着三大主流船型订单的下滑,绿色船型与海工订单作用的凸显,使日本在下半年有了不俗表现。日本造船业虽然仍处在危机边缘,但由于日本造船的绿色技术获得业内高度评价,从而使日本造船业重获新生,随着环保船的燃耗得到证明,环保船订单接连进帐。日本造船工业会会长釜和明12月18日在回顾2012年的造船市场时亦表示,在海工装备领域,日本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在商船市场严重下滑的情况下,需要积极培养海洋产业。

这边中日韩陷入激战,那边欧洲船厂凭借海工订单“回光返照”般奋起直追,使本不寂寞的三国战场又横生变局。根据Clarkson统计,10月份欧洲船厂接获总计46万CGT订单,远超9月17万CGT,也远超韩国船厂的新船接单量,直逼中国船厂的54万CGT。根据订单数据分析,欧洲船厂接单量飙升或得益于意大利Fincantieri及德国Meyer Werft两船厂所获得的3艘大型豪华邮轮订单,同时接连获得三用工作船(AHTS)、平台供应船(PSV)、海洋安装工作支援船等海工类船舶订单。近年来,欧洲造船企业在国际造船市场的份额不断下降,但在海工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建造领域仍享有独特的市位,欧洲造船业借助海工船开始绝地反击。

欧美国家造船业日益衰微,但牢牢占据着设计和技术的龙头地位,日本启动了以低碳船舶为核心的新一轮船型优化工程,韩国也正在强化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优势,谋划“再造一个造船业”。尽管中国以微弱的差距与世界第一的桂冠失之交臂,但是可以预见,转向高端造船市场的竞技已经不仅仅是“三国”游戏。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