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渔业发展迅速,水产品产量连续21年位居世界第一。2012年,我国海洋渔业总产值达3652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但是,国内渔船装备水平落后,制约了渔业的进一步发展。面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秘书长杨子江日前在2013现代渔船装备发展研讨会上表示,我国必须向渔业发达国家学习,走“全球化、集约化、信息化、服务化”的大渔业装备技术发展之路。

杨子江指出,我国虽然是渔业大国,但是与渔业发达国家相比,在海洋渔船方面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主要是存在技术、工艺和服务三个瓶颈。

一是技术瓶颈。我国渔船装备水平低、技术结构不合理,主要问题包括:基础机械产品、机械基础硬件技术水平、基础材料性能和质量、制造工艺及自动化技术水平等都比较落后;许多重要的渔船装备产品和工艺技术依赖从国外引进;自主创新与开发能力弱,长期依靠仿制,研发制造重大渔船装备的能力较弱;科研院所大多游离于企业之外,渔船装备领域的“产、学、研”结合亟待加强。

二是工艺瓶颈。我国渔船装备供需双方存在着行政割裂问题,渔船装备制造企业由工业部门管理,渔船使用方由农业部管理,部门之间的纽带和联动作用未能很好发挥,渔业部门难以单独承担装备国产化任务,长期落后的捕捞工艺制约着渔船装备制造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总包能力的工程产业纽带缺乏。

三是服务瓶颈。我国渔船装备制造企业服务意识差、能力不足,还没有树立全过程服务的观念,服务领域窄,存在重主机服务、轻视辅助产品配套服务的现象,装备成套化制造水平低、制造工期长,难以适应渔船产品定制化要求。

杨子江介绍说,信息化、钢质化、标准化是我国渔船产业近5年来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在渔船信息化建设方面已初见成效,24米以上渔船已经全部配备了电子导航设备,每年还有约3万台新设备要被装备到渔船上。他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在渔船设计上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理念,提高渔船导航、通讯和主辅机控制的自动化水平,渔船配套企业要加快对国外先进产品,特别是高度信息化、自动化产品的引进和国产化步伐;同时,应调整渔船产品结构,加快淘汰老旧木质渔船,建造更多更好的钢制和玻璃钢渔船;此外,根据渔区、洋流特点,进行各类渔船标准船型设计,并在建成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反复改进,推出标准化渔船。

大渔业装备是未来渔船装备发展趋势。杨子江建议,首先,我国渔船装备升级要满足走向深海、走向大洋、走向极地的要求,站在更高起点上。有关方面应加强国际合作,联合设计先进渔船,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渔业装备,尽可能地实现与世界渔船装备同步发展的目标。其次,应推进渔业装备产业集群化,将同类渔业装备或相关产品的制造企业集聚在一起,充分发挥中小企业、高校、商会的优势,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态势,通过不断创新赢得竞争优势。再次,加强对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的开发与推广应用,推进网络化技术在渔船装备经营、制造、采购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推动渔船装备朝智能化方向发展。最后,树立从市场调查、开发和改进、制造、销售、售后服务到产品报废、解体、回收全过程服务的理念,尽快推出全程化服务。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