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装备的生产不能带有不确定性。对于船舶企业,应该先从标准的海工装备做起,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事情,通过自身实践摸索出一条转型之路。

近年来,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一直气势高涨,全球海工订单成交额年均600亿美元以上,2011年更是创下了690亿美元的历史性纪录。

而在这背后,是原油价格保持坚挺和海洋油气开发的持续活跃。统计显示,当前海洋钻机平均利用率为85%,作业水深5000英尺的浮式平台利用率接近100%,租金也处于近年高位。

在上述背景下,我国船舶行业掀起了一股“海工热”,各类企业纷纷涌进海工制造行业,加快自身发展。除骨干船企外,多家石油系统企业和机械制造企业亦进入海工业务领域。上海外高桥、大连重工、中集来福士、中远船务等骨干企业均有大型海工平台订单入账,这些企业通过自身的实践,走出了一条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道路。

转型是必然选择

“不转型,没出路。”在近日举行的中国船舶工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经营管理部主任钟坚颇为感慨地说。

据钟坚介绍,金融危机以前,船舶工业产能迅速扩张,2006~2010年,30万吨产能的船企从7个增加到33个,10万吨船坞和船台从17个增加到59个。

金融危机之后,产能则严重过剩。2011年全国高点时,造船完工量5000万吨,但2011年实际产能已接近1亿吨。

此外,在全球航运市场运力严重过剩的背景下,2013年新船成交量大幅反弹,也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未来新船的需求。有机构预计2014~2020年,全球平均新船成交量在8000万载重吨左右。

在产能过剩的压力之下,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则为船企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机遇。

钟坚表示,要建设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开发海上资源,最关键的还是要依赖海洋工程装备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并作出了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必然带来海工装备和高端船舶等市场需求,这将为我们建造海洋开发装备提供一个大的舞台,也为我们全面转型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钟坚说。

格局正在变化

随着中国海工装备发展的提速,世界海工装备市场的格局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长期以来,世界海工装备市场按照实力的不同,分为三个阵营,第一是欧美;第二是韩国和新加坡;第三是中国、巴西和阿联酋。

欧美企业具有较强的研发和设计能力,垄断了海工装备的研发、前期设计、工程总包及关键设备与系统的供货,同时建造少量深水高技术装备。

韩国和新加坡则有较强的建设和改装能力,在研发设计和工程总包方面亦具有很强实力。

目前,随着中国和巴西的强势崛起,处于第二阵营的韩国和新加坡受到强烈冲击,市场垄断地位下降。

据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庄建军介绍,目前韩国在钻井船和FPSO(浮式储油卸油装置)建造上的份额已经不足70%,新加坡在半潜式、自升式平台的制造和FPSO改装方面的市场份额降至40%以下,特别是自升式平台订单数量,已经被中国反超。

因此,未来海工装备市场的竞争将进入新的局面。

“2013年中国和巴西两国市场占有率将分别提升至20%和14%,但从接单情况看,竞争更加复杂,产品开始相互渗透。韩国进入新加坡垄断的自升式平台高端市场,新加坡则闯入钻井船市场,欧美与发展中国家在海工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合作更加广泛,各海工企业产品竞争形成交集。”庄建军说。

转型经验

在“海工热”的浪潮下,我国多家船企纷纷进军海工制造行业,并通过自身实践,摸索出了一条船舶企业向海工装备转型的道路。

首先是管理模式的转变。庄建军指出,海工装备具有边生产,边设计,边修改的生产特点,制造难度大,系统复杂,生产过程中不可见因素多,因此,要以项目管理来做好成本、采购、计划、生产组织和规划。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海工业务总监陈巍旻对此也深有感悟。他指出,有些海工装备与传统的船舶、钻井类装备不同,定制性非常强,这种项目就很难按照传统造船的管理方式来做,而是一定要以项目为中心。

同时,海工装备生产对管理水平的要求也更高。比如生产过程中的采办环节,在船舶生产中,只要下个订单,告知供应商在什么时间把货发到厂里来就可以了。但是制造海工装备却不能这样,整个过程必须完全可控。

“海工装备的生产不能带有不确定性。万一哪个产品没有按时送到,整个项目可能都被拖住。而油田开发的投资非常大,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美元。如果因为局部原因导致油田不能按时投产,后果将非常严重。”陈巍旻说。

而对于船舶企业进军海工装备,陈巍旻认为,应该先从标准的海工装备做起。而对于定制型的海工装备,由于需要很强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后盾,项目规模很庞大,风险也很大,陈巍旻建议船企首先应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事情,比如为总包公司提供高效、高质量、有价格竞争力的建造服务等。

此外,陈巍旻还指出,我国船企的大集团意识不够强,削弱了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比如韩国的三星,虽然旗下很多企业做得很大,但在海外接单的时候,从来就只用三星一个名字。而我们出去接单的时候,却是单一的船厂。

“我觉得我们伸出去的是一个巴掌,人家伸出来的是一个拳头。”陈巍旻说,比如上海外高桥,在国内已经算很大了,但有时也不能完成整个订单,但其他船厂可能有这方面的能力。“如果把这个单子接下来,分配到若干个船厂里面去,就可能把产品做起来。所以,我们大集团的意识还要加强。”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