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配业何以牵手“互联网+”?

当前,在一些船配企业为了谋求生存空间,还在疲于应对价格战的时候,另外一些企业已经远远超越这个阶段,在新的看不见的战场上“开疆辟土”了。这些企业使用的新利器便是“互联网+”。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的船配业务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其力图实现竞争实力的跃升,并从“狭路”走上“通途”。

船配企业实施“互联网+”战略,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一方面,由于航运和造船市场仍然在低谷徘徊,市场对船用发动机等船配产品的需求整体呈萎靡之势;另一方面,船配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重重。内外因素“夹击”之下,众多船配企业将提高研发制造能力,推动转型升级视为最佳出路。而在“互联网+”大潮袭来的当口,与之相伴的崭新的发展方式,无疑会为企业转型发展创造新机遇。当然,如何领悟其精髓,让“互联网+”很好地为己所用,也是对船配企业提出的巨大挑战。

A 横向应用:优化业务流程

虽然互联网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但“互联网+”毕竟是一个全新概念,自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如何理解其内涵,如何与各个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仅引发了互联网企业的思考,也牵动了传统行业,包括船配行业企业的神经。7月初,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相当于“互联网+”的顶层设计方案,让相关企业在实施相关战略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方向。记者了解到,国内船配行业的一些“先行者”已经开始基于以往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并在此过程中较好地贴合了转型升级的需求。

在传统的船配企业中,研发制造是其核心业务,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始终是企业所追求的目标。而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互联网+”便可以派上大用场。以船用发动机研发生产为例,其特点在于零部件和生产工序多而复杂、技术要求高,尤其是为了满足市场对节能环保等方面的需求,产品正朝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要想“化繁为简”,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达到技术、成本、效率等方面的多重要求,企业唯有依托信息化手段,实施精细化管理。随着一些企业规模的扩大,这一要求更显迫切。业内人士这样描述船舶行业企业的现状:我们在还没有完成信息化的同时迎来了“互联网+”的艰巨任务。

那么,从信息化到“互联网+”,其间是怎样的跨越?有互联网领域的专家认为,“互联网+”体现出信息化在数字化基础上朝网络化、智能化、互联化、融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考验着企业的智慧。对船配企业而言,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提升研发制造能力和水平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对流程进行优化。这也可以说是船配企业所进行的横向应用。

在这方面,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已经开始尝到“甜头”。据了解,潍柴建设了基于互联网支撑的全球协同研发平台,利用各地专业化技术优势资源,使同一项目在不同地区进行同步设计,加快了研发进程,从而大大缩短了新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目前对于船用发动机的研发,其通过北美先进排放技术研究、潍坊和法国博杜安研发中心协同设计、杭州仿真验证的四地协同研发模式,将海监船配套发动机研发周期由24个月缩短到18个月,整体研发效率提升25%,研发成本降低30%,在顺利完成海监船配套发动机研发任务的同时,为后期发动机研发留存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潍柴作出的这种尝试,也是为其他船配企业抛出的一块“探路石”。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