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展览会期间,中国船级社(CCS)举办了主题为“携手同行,走向世界”的海工专题论坛。来自我国海工装备制造、金融、设备装置等行业代表直面当前海洋工程发展遭遇的严峻挑战,分析研判市场走势,深入交流发展经验,结合各自优势提出合作新倡议、寻求发展新机遇。

论坛上,产能过剩、油价触底等问题成为各方代表关注的焦点,围绕相关问题,代表们也提出了众多有建设性的分析意见。

海洋工程发展遭遇的严峻挑战 海工市场拐点何在?

装备利用率下跌

  逾60%平台或延期交付

与不少深陷困境的行业类似,“产能过剩”成为海洋工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船级社副总裁莫鉴辉透露,在刚刚过去的3月,海工装备利用率纷纷大幅下跌。

“自升式平台的利用率从2月底的83%跌至72%,半潜式平台和钻井船利用率也从上月87%—88%分别下跌至75%和81%。”他表示,与历史数据相比,差距更加显著。数据显示,2014年和2015年,自升式平台、半潜式平台和钻井船的利用率分别为95%、86%,98%、93%,96%、88%。

随着产能过剩和利用率下滑日益突出,海工订单的延期、弃单现象逐步显现。“按计划,今年海工领域将交割103座平台,但实际来看其中将有60%—70%滞后,挤压到明后两年交付。”莫鉴辉表示,虽然在设备更新过程中将拆解部分产能,但由于未来三年已经形成的订单共计180个,因此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企业至少还需坚守、等待三年。

据悉,2016年将有30多座海工平台被拆解。

  油价回归理性

有望站稳60美元/桶

2016年,国际原油价格有望回归60美元/桶,未来合理价格将维持在65—70美金/桶的区间内,冲破百元大关的“繁荣”恐难重现。当天,不少论坛嘉宾对油价未来走势表达了共识,这一预判也与此前国际分析机构的结论不谋而合。

事实上,海洋工程的发展与原油市场价格关系密切。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国际油价长期维持30美元/桶的平均价格;直到进入新世纪,2002—2008年,油价开始飙升,出现了每桶过百元美金的高企浪潮,“这一时期,我国造船企业抓住了历史机遇,海工装备制造实现了较为快速、全面的发展”。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民俊回顾,随后经历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油价下跌,全球海工装备制造从2010年起,伴随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油价提升开启了新一轮快速发展,到2013年全球海工装备年成交量已达700余亿美金。“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振兴海洋工程的政策和措施,大量造船企业进入海洋工程领域,同时石油、石化、机械等行业也开始投资海工装备,我国海工装备实现了快速发展。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从最初的不足20%,发展到2013年占世界总量的40%。”

然而,始于2014年的两轮油价断崖式下跌,让蓬勃的发展戛然而止。从原油每桶118美元最高点到50美元、20美元的两次腰斩,直接导致了海洋工程行业落入低谷。

 海工“刚需”仍在

  深海石油开采将成发展新空间

虽然产能过剩的阴云仍笼罩着行业,但对于海洋工程未来的发展,各方却仍持乐观态度。

“按照油田的生命周期,在投产五年后油田将达产出峰值,此后受储量影响产量逐年下降。即使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需要有新油田补充产量是‘刚性’需求”。莫鉴辉分析称,数据显示在海洋石油中,浅海的产出基本保持稳定,增长主要在深海,而2019年之前的订单,目前仍集中针对浅海采油,“但在未来五年,深海原油开采量将逐步提高,这部分市场份额不容忽视。”他提醒,海洋开发不仅是石油开采,应当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对待未来发展。

此外,来自海工装备制造、设备装置等行业代表直言,在海洋工程产业链中,我国的制造能力和水平较高,但品牌、装备设计以及配套等方面的差距不容忽视,需要通过产学研多方位合作进一步提高自身实力,实现全产业链服务共同走向国际。

挑战虽在,但国家发展战略也为海洋工程发展开拓了新空间。在《中国制造2025》中油气、矿产被列入了重点领域,在《“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海洋工程装备被列入了智能制造工程发展规划,而“一带一路”战略也将给东南亚、非洲、南美带来潜在的油田开发新机遇。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