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中集集团耗资人民币2.18亿元收购了一家成立于清乾隆年间的英国企业。这家名为Briggs的公司拥有276年历史。此前,中集旗下已有另外两家百年企业——1891年成立的德国齐格勒消防车公司(Ziegler)、1852年成立的德国吉曼公司(Ziemann)。

不久前,创办125年的齐格勒陆续迎来140辆服役长达30年的“高龄”消防车,这些车辆回厂接受一系列检修服务后,将再次返岗服役,产品质量可见一斑。牵手德国制造,中集不仅实现“国外品牌技术+中国制造资源”的结合,而且按照全球运营的理念完成业务和管理整合。齐格勒2015年在中国市场新获订单超过100辆消防车,这是其在中国市场前所未有的纪录。

相较之下,1980年成立于深圳的中集堪称“年轻”。面对全球经济格局的瞬息万变和产业周期的波澜起伏,从整合中国资源到整合全球资源,中集逐渐成为年均产值约600亿元的大企业。集装箱产销量连续20年居全球行业第一。但中集不满足于此,21世纪初还谋求多元化转型,连续布局了道路运输车辆、空港设备、能化与食品装备、海洋工程、物流服务、融资租赁等业务,向以能源与物流装备相关的产业链条延伸,运用数十起跨国并购方式,提升自身高端装备制造的水平,以全球战略应对全球化。

记者近日从中集获悉,近年该集团的跨国收购行为涉及到美、亚、欧、澳等各大洲,海外业务收入已占60%以上,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或地区,拥有旗下成员单位约300家。中集集团的转型升级近年已初见成效,集装箱业务的营收比例已下降至集团约1/3,其他板块增长日见成效,登机桥、道路运输车辆等产品在17个细分市场都已做到全球第一。

 中集何以频频并购全球老牌企业? 

1.一家合资企业诞生

国际化基因与生俱来

中集集团的总部位于深圳蛇口客运码头附近。“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巨型标语牌,20年来一直矗立中集总部大楼旁。

鲜为人知的是,这家与深圳经济特区同龄的跨国企业,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二家中外合资企业,首任董事长是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原常务副董事长袁庚。他也参与了项目引进的全过程。

除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袁庚的另一个经典观点让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非常难忘——“不要闭门去研究别人已经发明的东西”。1982年,当时23岁的麦伯良刚加入中集时,公司总经理是丹麦人,直接上司是英国人。外方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和国际化视野,更让麦伯良等人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市场经济、国际惯例和文化差异。

中集创立时就植入了市场化、国际化的蛇口基因,没有选择为别人代工的发展路径,在十分弱小的时候,就主动融入全球市场,直面全球竞争的压力,在全球经济的海洋中学会游泳、航行。

麦伯良大学毕业后成为中集唯一的集装箱设计工程师,1992年成为中集总经理,带领中集从一家曾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为初步具备世界级地位的中国企业,寻求全球最佳的产业资源和市场资源,构建了全球化的企业运营体系。

他回忆说:“1980年,招商局和丹麦宝隆洋行合资成立了中集集装箱公司,从西方引进了公司的经营方式和管理制度。中集在诞生之初,就自带国际化基因,成长了一大批国际化人才,公司为此受益无穷。”

除了1996年至今一直占据全球50%以上市场份额的集装箱产品,中集2002年宣布进入车辆业务后只用了短短4年时间,就向北美、日本、澳洲销售了近10万辆半挂车。车辆成为中集集团产品序列中新的冠军产品。2015年,中集道路运输车辆业务收入超过128.6亿元,占集团收入的21.92%,已是中集集装箱业务之外的第二大业务板块。

每进入一个细分市场,中集通常都会通过收购该行业内最先进的企业实现快速切入。从集装箱行业开始,中集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在国内的三次并购,1996年超过韩国现代精工(HYUNDAI)和韩国进道(JINDO)这两个全球规模最大的集装箱制造企业,成为世界产销量最大的集装箱制造企业。

中集集团副总裁于亚告诉记者,中集收购的着眼点不是财务控制,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业务整合,紧扣公司的产业规划去创造一个有竞争力的国际合作模式。

中集通过收购兼并等做法成为集装箱行业和车辆行业的世界第一,并通过收购兼并进入能源化工装备和海洋工程领域。中集2002年正式进入道路运输车辆业务,2007年生产能力和规模位居全球第一,通过收购荷兰博格、美国挂车行业内排名第8位的HPA Monon等公司,中集加快了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布局。

以全球资源迎接全球市场,如中集将从欧洲获取的第三代技术用于美国Vanguard和其他车辆生产子公司的技术提升,被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项兵认为是“全球供应链、全球技术研发、全球资金供给、全球物流、全球人才配给”的全球营运理念的最好诠释。

“中集每一个产业的突破性成长和重大创新,都是首先把国际市场打下来、赢得全球主流市场的认可。我们的主要业务集装箱、能源化工食品装备、道路运输车辆、海洋工程等等,都是遵循这样一种发展路径。”麦伯良说,30多年来,中集的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很大程度是因为在国际市场的突出表现。

他感慨道:“国际客户从不相信你到认同你,再到尊重你、尊敬你、追随你,是一件非常困难但也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2.国内收购样本

一分钱没花就收购了一家企业

近几年来,中集旗下的多个板块如中集安瑞科、中集车辆、中集空港等都在不断探索海外并购之路,使中集在短短十余年内成为全球知名的能源与物流装备及服务领域的跨国集团。多元化的发展也使得中集能够对抗单一业务的周期波动。

回看中集早期的集装箱业务发展之路,中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通过收购,充分借力被收购企业的客户和市场资源。

按投产时间计算,中集是国内第4家集装箱工厂,与同时期成立的国有企业相比投资规模没有优势,用的设备也是德国进口的二手设备,早期每天只能生产8个集装箱。

进入21世纪,与中集同时期成立的另外3家最早的集装箱厂,都因无法盈利先后退出市场,而中集却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长期保持稳健增长,市场份额逐年攀升,到2004年已占据全球集装箱市场份额的55.96%。

中集是当时唯一建在特区的集装箱厂,瞅准集装箱制造中心将转向中国的历史性机遇,于1990年确立了“做集装箱制造业的世界第一”的战略目标,但当时它的集装箱产量还不到全球产量的1.46%,而且集装箱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已经形成。中集如何在几年之间改变了全球集装箱的竞争格局?

麦伯良认为,中集要在竞争中取得话语权,必须要有足够的量满足客户需要,较低的制造成本和随时可以满足客户需求的场地成为中集发展集装箱的两大战略。

由于运输成本在集装箱价格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集装箱生产出来后需要运输到最近的港口装货出口。当时国内集装箱生产厂已在中国沿海地区投产,主要港口基本上都已经被占领。除了在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发力,中集选择了并购整合的路径,这样既符合公司区域布局的需要,可以扩大公司产能,也可以减少竞争。中集的股份化改造以及上市融资则为公司兼并收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集经过对大连、南通、新会三家企业的并购,生产布局基本上形成了华北、华东、华南三大产业基地。1996年,中集超过韩国的知名集装箱制造企业,成为世界产销量最大的集装箱制造企业。

在收购的过程中,中集也采取了灵活的做法。据郑贤玲在《中集:可以复制的世界冠军》一书中记载,由于缺乏资金,中集采取了先承包经营、通过生产经营就地获取资金再全面收购的思路,大连集装箱厂的收购是中集历史上输出管理、负成本收购的一个典型案例。中集答应收购大连集装箱厂51%的股份,原有股东必须同意中集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中集出资300万美元购买51%的股份,第二个条件是中集成本管理一年,保证第一年的利润100万美元,原股东能分到49万美元。

通过一年的努力运作,大连中集赢利400多万美元,按协议分给原股东49万美元,中集等于一分钱没花就拿到了一个企业。对于被收购的企业而言,与中集合作避免了公司破产,保障了员工就业。中集输入的管理和订单,让企业得到了发展,干部员工在能力上也都得到了提升。

全球化下的中国制造业,在走过了低成本发展阶段后,必须探寻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全球竞争力。麦伯良说,中集一直践行“全球资源配置”的理念,将冷藏箱、罐箱等技术从西方引进到中国,在中集手里又经历了升级换代,这些产品都为中集取得了世界第一,商业模式获得巨大成功。

3.海外并购样本

制造升级从参与国际并购开始

今年2月,著名媒体人秦朔在距离德国慕尼黑不到两个小时车程的小城金根采访齐格勒总部。调研后他写道:“中国制造升级的路径,或许可以发挥资金、市场的优势,直接参与国际并购,而不是自己从头开始做研发。国外有很多制造业的明珠,把它们好好串起来,也是一条升级之路。”

齐格勒集团创立于1891年,比中集集团第一大股东招商局的创办时间仅晚了19年,是德国最大的消防车生产商。不过,齐格勒虽然技术优良,却一度因经营不善陷入困境,2011年实体申请破产后,遇到寻找海外并购机会希望扩张空港地面装备业务的中集集团。

当时,中集集团已在机场登机桥领域全球综合实力排名第一,产品进入全球各大机场。而出于丰富产品系列的需求,正在布局全方位的空港地面装备。经过接触后,中集发现虽然德国齐格勒只有部分机场消防车产品符合中集空港板块布局需求,但仍认为消防救援车辆是个值得深耕的“高端制造业金矿”。

2013年12月,中集以约5亿港元的价格最终完成了对齐格勒的收购,正式步入消防车领域。中集相关负责人表示:“收购后双方企业的融合非常重要,我们会在收购前确保管理团队和核心员工的稳定,中外双方在设计、采购、市场、售后都进行无缝对接,将海外企业逐渐拉入到中集的总体运营体系里来,但又保持其本地企业的差异性和地方优势。”

据中集派驻的齐格勒集团董事总经理栾有钧介绍,在中集完成对齐格勒的收购后,通过成本结构的改善和管理的优化,已经基本完成业务和管理整合,订单饱满,经营形势向好,其中德国一间最大的工厂原来有500多名员工,现在增加到了600多名。

2015年初,齐格勒公司向广西南宁市公安消防车队交付17台大型多功能城市主战消防车。齐格勒当年在中国市场新获订单超过100台,这是齐格勒在中国市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纪录。

收购齐格勒之后,中集在消防车领域一路挺进。在中集的布局里,美国、中国、德国这三大消防车市场都是其最重要的目标。2015年7月,中集通过股权置换获得中国消防30%的股权。中集希望通过对中国消防的收购逐渐完成对中国中小消防车公司的整合,力争在国内消防车市场占比达到30%以上。

“中集并购海外企业,可以实现‘德国品牌技术+中国制造资源’的结合,扭转消防特种装备进口难、国际定价过高的局面。”栾有钧表示,齐格勒作为德国最大的消防车企业,在德国市场所占份额超过30%,而眼下中集同时在布局美国市场,如果这三个市场都能成功实现较大比例的市场份额,那么中集在消防车领域就有望成为领先者。

中集钻井平台“维京龙”号将挺进北极圈

中集海工总部将落户深圳前海

华为在北极圈内的挪威属地斯瓦尔巴特群岛上开通了全球最北的LTE站点,比亚迪生产的电动大巴行驶在穿越北极圈7个国家的道路上,未来,中集来福士建造的中国首座可在北极海域作业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维京龙”号也将挺进北极圈。

记者近日从中集获悉,“维京龙”号能在零下20度环境下作业,最大工作水深500米,可升级到1200米,最大钻井深度8000米,符合北海、巴伦支海海域作业要求,能够抵御北海百年一遇的风暴,2015年10月已完成试航。

自2008年进入海工领域后,中集连续5年亏损。2014年,中集海工板块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10亿元,终于扭亏为盈。然而2015年全球原油市场供大于求,油价持续在低位徘徊,中集海洋工程业务收入同比下降30%以上。在5月底举办的中集集团2015年度股东大会上,一些投资者再次就海洋工程业务向麦伯良提问。

“中集的发展要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国家战略。即使有一些暂时的困难、暂时的波动,中集在海工方面继续发展的信心也不会动摇。”麦伯良说,国家制定的海洋强国战略是非常正确的,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人类需要开发海洋是毋庸置疑的。他预计全球海工市场有望从2016年底改善,2017年起全球油气勘探和开发支出将恢复增长。

“没有这个家底,不轻易进入这个行业”

在中集开展多元化业务的进程中,让麦伯良感到最艰难、最寄予厚望的事业是海洋工程,该业务板块被称为“中集的明天”。麦伯良深知中国海工要付出巨大代价,他说:“如果中集没有这个家底,是不轻易进入这个行业的。”

麦伯良早在1999年考虑中集产业升级时,就曾考虑过船舶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工程的他开始认识到海洋工程这一高端产业对中集产业升级的意义。2008年3月,中集公告收购手持18亿美元订单的烟台莱佛士船舶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新加坡烟台莱佛士造船公司的子公司。

进入到陌生的海洋工程领域,中集完全不像收购集装箱企业那样从容。过往的经验难以复制,组织能力等也遭遇挑战。尽管每个国家进入海工都要经历战略性亏损阶段,但与集装箱行业投资回收快、投资回报高不同,海洋工程行业的投入大、投入期长,产业升级的严峻性、艰巨性、复杂性的表现让一些人难以接受。

“我们对于要素的丧失,对于经济和市场的逆转已经难以适应,我们甚至对短期的挫折也不能容忍,甚至倍感焦虑。中集海工业务的亏损受到外界很多的不解,连很多中集人也难以接受,而这恰恰是产生升级严峻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表现。”麦伯良表示,新的时期,中集将不刻意追求销售收入的增长,更多追求资产质量、资产回报、股东回报等。

在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下,中集来福士2010年至2015年底已交付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和在建半潜式钻井平台数量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均超过60%,分布在挪威北海、巴西、墨西哥湾等全球主要油气领域,其中在挪威北海作业的COSL系列半潜钻井平台七次获得综合性能评比排名第一。

2013年12月,中集集团全资收购了瑞典知名海工设计企业BT公司(Bassoe Technology AB)。通过收购与自建,中集在国内上海、烟台的研发团队与国际团队联合设计,在迎接全球海工产业的新一轮转移中占据了主动。

如今,中集来福士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基地,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具备批量设计和建造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能力的海工企业,建立起研发技术平台和研发体系。

实现世界级企业必须跨越的门槛

本月底,中集海工总部将落户深圳前海,中集海洋工程集团深圳前海办公楼将在前海启用。据于亚介绍,中集计划在深圳前海打造海洋金融及高端服务聚集区。

深圳2013年将海洋产业列为未来产业之一,出台了《深圳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深圳是南海区域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是我国实施南海开发最具条件的城市,同时毗邻香港,与香港在海洋科技、教育、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集跟深圳有了更多的共同点,越来越合拍。”于亚告诉记者,深圳有可能成为国家南海开发的重要支撑城市,中集的产业50%是物流装备,50%是海洋装备和能源装备,如果深圳的定位在海洋中心城市、能源中心城市,那将是中集极大的发展机遇。

在距离深圳东南约290公里的海面上,由中集设计建造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兴旺号”2015年7月开钻。“兴旺号”堪称海工装备里的航空母舰,甲板面积超过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平台上电缆总长度900公里;作业水深1500米,相当于深圳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高度的近3倍,最大钻井深度8000米,且首次开钻就直接挑战难度系数极高的油气层钻井和测试作业,并创下中国南海钻井作业起管速度新纪录。

“进入海工市场后,中集始终将目光聚焦在产业高端。”于亚告诉记者,中集依托深圳来发展海洋工程,除了产融结合的优势,更多的是准备在深圳建成国家实验室来做集成创新,使深圳成为中集和国际上共同协同创新的交会点,这也是国际产业合作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海洋工程装备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属于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海工等高端制造业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而且对全社会科研教育、配套服务和基础制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被中集人看成是实现世界级企业必须跨越的门槛。

“从核电、高铁、航天、大飞机甚至海洋工程装备可以看到,中国开始通过在重大装备上的自主创新来拉动‘中国制造’的升级,并且集成全球的制造能力形成‘中国制造’的新优势。”于亚认为,如今中国制造业龙头企业不仅包括全球一流的设计生产企业,也会陆续出现一批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总装企业,他们站在产业链高端拉动设备配套企业整体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在构造中国制造新的生态。

麦伯良告诉记者,一座深水钻井平台造价三四十亿元人民币,与大飞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使是空中“巨无霸”A380,价格也仅有钻井平台的约1/2。“中国集国家之力研制大飞机,而我们就靠自己的力量,遵循市场的规则,去学习和竞争,大飞机和钻井平台都成功了,我们国家才真正‘上天入海’,中国制造业才真正上了一个阶梯。”

观点

中集海外并购的意义:“中国制造”上升为“全球制造”

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风云变幻中,中集专注于全球制造资源整合,通过多年探索积累了比较成熟的海外企业并购及管理经验,其主要理念便是“全球运营,本土智慧”。

中集一位拥有丰富并购经验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方面,中集作为一体化的企业进行全球化的运营,发挥统一协作的优势,打通内部管理体系,在市场拓展、采购等业务谈判上整合公司所有资源提升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对于所有收购的海外企业,中集主要通过董事会治理结构进行管理,不干预具体经营决策,管理团队以当地人员为主,发挥本地经营优势。

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贵平曾表示:“如果将中集车辆未来的营运模式比作一串项链,‘全球营运’就是主线,‘本土智慧’则是颗颗珠宝。没有‘全球营运’,‘本土智慧’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而失去‘本土智慧’,‘全球营运’也将毫无光彩。”

以中集车辆业务的核心零部件采购为例,2010年,中集车辆通过海外收购而设立的美国Vanguard公司在与提供核心零部件的美国供应商CEO谈判时,最初按既有的谈判套路提出让对方在原价2500美元/副的基础上降价4%,即100美元,但多轮谈判下来,对方只答应降价50美元。

然而,戏剧性的转折是,当中集车辆负责人提出将中集车辆全球供应链的集中采购面向供应商后,对方很快就答应再降价300美元、让利14%,达成了2150美元的采购价。而这家原本陷入亏损的企业,在中集几年的运营后已经扭亏为盈,甚至已成为中集车辆集团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2015年,Vanguard产量由2009年的1715台提升至10919台,公司销量在美国挂车行业排名跃居至第四位。

业内人士认为,通过多起海外并购,中集这个著名的“中国制造”品牌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了“全球制造”的象征。通过并购吸纳整合的方式,中国企业同样可以将国外的核心技术引进,对已有的国内制造进行升级改造。这样比以往“偷偷拿来”进行改造更加大方,风险更小。

中集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中国制造”并不一定是中国人要在各种工艺上自主创新,或者引入别人的工艺进行细微改造变成自己的。“只要企业的主体是中国的,通过海外并购同样树立的是中国企业的牌子,‘中国制造’并不一定是‘中国造’,也可以是‘全球造’。”

对话

中集集团副总裁于亚:我们收购企业是业务整合,不是财务控制

南方日报:中集非常强调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这一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于亚:中集在1980年诞生之初,血液里就流着国际化的基因,成长了一大批国际化人才。三十多年来,中集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的突出表现是国际市场。中集每进入一个新的产业,都是自身成长的节点,很多突破性成长和重大创新都是首先把国际市场打下来、赢得全球主流市场的认可,在海洋工程、集装箱等主要业务上都是遵循这样一种发展路径。

每当我们在一个领域创新时,都会考虑如何用国际视野形成一种创新模式。一个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是只看简单的市场、订单,也不是国内、国外的简单结合,而是要创造一个更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合作模式。

如今的全球资源配置包括硬资源、软资源的配置,包括技术资源、市场资源、全球创新等等,为什么要强调这些资源的配置能力?这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征,如果没有这样的配置能力,是很难实现诉求的。

中集对于在跨国收购的企业,也力求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优势,让他们感觉到中国人做企业同样能让他们有更好的创造性、更优秀的资源配置能力和新的发展空间。我们收购企业的着眼点是业务整合而不是财务控制,不是产能扩张,而是模式的变化,希望国内外资源的结合能够发生化学性的变化。

南方日报:过去三十多年中,中集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于亚:深圳也曾是个什么资源都没有的城市,天生具备开放的基因和擅长配置资源的基因。中集也是一直面向全球市场发展,比如海洋工程产业就是高度国际资源配置的产业,要以非常开放的态度去配置全球资源来实现目标。

三十多年来,我们的产业角色在不断变化。最初中集是一个产品制造者,逐渐变成这个产品行业的一个领导者,比如中集在集装箱行业自1996年就稳居全球第一,世界上每两个集装箱就有一个是中集制造的。

2002年开始,中集开始寻求从战略发展上考虑逐渐减少对集装箱业务的过度依赖,实施相关业务多元化战略。近年来,中集的业务已遍及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海洋工程、空港设备、物流服务、金融服务、地产等八大板块,在更多领域创造了世界第一。

当中集进入车辆领域时,已经不仅仅是进入一个新产业或者复制模式,而是开始全球资源配置,与多个国家进行研发、制造、市场层面的合作。2007年,中集正式收购香港上市公司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后又有所不同,除了产品层面的合作外,也进入工程总包领域,还收购最强的设计工程公司,以工程服务来拉动产品,2008年开始做海工也是这样的。

一路发展下来,中集有两个能力不断提升,一个是技术能力,另一个则是模式的创新能力,即使在中集最“古老”的集装箱业务,现在依然在研究创新模式。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中集的整个业态越来越年轻,创新的空间越来越大,在海洋工程、模块化建筑等领域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前景。

南方日报:中集2008年开展的海洋工程业务对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要求尤其高,中集来福士如何应对目前的挑战?你如何看待中集海工业务的发展趋势?

于亚:在低油价的情况下,海工业务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种挑战是全球性的挑战,不只是对中国的挑战,必将引起行业的深度调整。

眼下我们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战胜现在的严冬活下去,我们安排了很多适应性的调整来保证业务能够连续,储备好力量。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加大研发投入。这种研发投入更多是瞄准未来,如何面对未来石油价格下降、多元化能源格局下,以更有效、更经济的形式开发,高效、高质量的经济型装备成为我们调整后新的竞争力。

中集在做产业,而不只是做产品。中集也不是只做自己,我们很大的投入是在做行业性投入,培育供应商和主要合作者,帮助他们从对深海一无所知到进入深海,进入国外市场,我们承担了大量培育成本、风险成本,是在为行业花代价。

中集是一个制造业的守卫者,但制造业也是一个可以不断创新的产业,魅力在于创造也有不断创新的空间。社会进步、工业发展都离不开不断创新的制造业做支撑。中集一轮一轮地进行产业更替、提升,新的挑战不断出现,这时候就会拉动企业的进步。

中集在海工业务上交了不少学费,除了交付不少产品之外,最主要的是形成了产业创新能力,已经成型了,优势在扩大。就像我国造大飞机并非只是为造几架飞机,而是通过造大飞机的过程形成在航空领域的开发能力,我们也有信心通过努力为海洋产业发展能提供更强的支撑能力,通过平台的建立发展未来产业。

1993年

首次实施跨区域并购策略,收购大连货柜工业51.18%的股权

此后,收购兼并成为中集战略扩张的主要方式

2003年

收购美国排名第8的半挂车制造企业万格勒(Hpa Monon)公司,成立中集车辆集团美国公司

2007年

收购荷兰博格工业公司和安瑞科能源装备控股有限公司

其中,对安瑞科的重组使中集集团旗下拥有了第一家上市公司

2008年

收购烟台来福士公司29.9%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的最大股东

标志着中集正式进入特殊船舶和海洋工程的建造业务领域

2012年

成功收购德国老牌企业Ziemann,使集团食品装备业务迅速发展

2013年

收购德国消防救援车辆百年老店Ziegler,正式步入消防车领域

2014年

中集集团完成对新加坡德利国际的反向收购

中集天达海外上市成功,并成为中集旗下第二家上市公司

2016年

全资收购具有276年历史的英国企业Briggs,这是中集收购的企业中最古老的一家

注:除了多次收购国内企业,据不完全统计,中集进行的海外并购项目或在海外建立的子公司不少于30家。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