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深陷低谷近10年的船舶业传出不少好消息:前11个月,我国高达713.3万修正总吨的新接订单规模稳居全球第一。世界最大水泥运输船交船、亚洲最大改建半潜船顺利交付、全球最大集装箱船将在上海建造、世界最大LNG(液化天然气)动力汽车运输船建造与设计合同生效。我国船舶业收获了一系列世界之最、亚洲之最。

该如何判断这些好消息呢?船舶业走上复苏向好的良性轨道了吗?要让中国船舶由大到强、转型升级,还有哪些坎要迈?近日,记者走进船舶企业一线,触摸行业冷暖,寻觅突破路径。

  订单翻番 行业回暖,船舶业仍处于低谷

“近10年来,船舶业跌宕起伏、时好时坏,某个季度可能出现波峰,但总体仍然还在低谷之中。今年全球造船业的成交量预计会实现回升,达到6500万载重吨,但要知道,2007年时的成交量2.6亿载重吨,今非昔比啊。”对于船舶行业总体运行态势,中船重工旗下武昌船舶重工集团的董事长杨志钢并不乐观。

那么,当前出现的订单需求回升,又该如何解释?要知道,截至2017年11月,全球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LNG船分别成交556万CGT(修正总吨)、481万CGT、273万CGT、117万CGT,分别同比上涨149%、153%、101%、87%。

“首先,2016年是30年来的最低点,2017年很容易实现大幅增加。再者,一定要看这些订单到底是真正的市场内在需求,还是投机性的订单。”中船重工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李升江分析道,一来,在船舶价格屡创新低的情况下,有部分船东想趁机购置新船,通过融资租赁来获得未来收益;二来,航运市场竞争激烈,尽管市场过剩,但一些船东还是不得不订些船,否则就会失去行业中的话语权。“放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看,可能就是市场一个正常波动,连小阳春都不能算。”

价格的持续走低也证明这一点:七八年之前,国际市场上一艘8.2万载重吨的散货船单价在3300万美元左右,而现在能卖到2500万美元就不错。青岛北船重工公司总经理韩兵坦言,现在有些产品赚钱,也有些不赚,“总体是在靠修船补贴造船。”数据也证明着这一点:2017年1~11月,船舶行业80家重点监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20亿元,同比下降6%;利润总额23亿元,同比下降21%。

从国际贸易形势来看,虽然BDI指数已经从2016年年初的290点上升至目前的1500点左右,但跟国际金融危机前高达1万多点的指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