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大洋一号”科考船停靠位于青岛的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码头,完成历时45天、航程6208海里的综合海试航次科考任务。

本航次中,“海龙”“潜龙”系列潜水器共完成12次下潜,获得大量试验数据和丰富调查资料。“海龙”“潜龙”深海装备的成功海试和应用,标志着我国在深海重大装备的设计、制造方面已具备产品化开发制造能力。

“本航次任务共计45天,其中A航段23天、B航段19天,A、B航段交接时停靠厦门,进行为期3天的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B航段首席科学家蔡巍介绍,本航段中,我国最先进的自主潜水器“潜龙三号”共完成4次下潜,包括综合性能试验和最大续航力试验,以及两个试验性应用潜次,分别在南海北部陆坡东沙西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区与多金属结核试采区和参照区开展大面积科学调查,获取了丰富的水体探测和近底磁力数据以及大量高清海底照片,开创了自主潜水器和船载地质取样装备同时作业的新模式,探索了潜水器跨区域探测作业的可能性。

“潜龙三号”总设计师刘健说,海试潜次对“潜龙三号”潜水器最大工作深度、最大航速、最大续航力、无动力下潜、上浮速度等方面的技术指标进行了全面检测,都获得了成功,其中潜水器2节速度续航力达到42小时48分钟,航程156.82公里,创下我国自主潜水器深海航程最远纪录。他说:“‘潜龙三号’工作非常稳定,为后续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有理由相信‘潜龙’系列在未来大洋航次应用中能够为我国资源探测和科学研究作出更大贡献。”

A航段中,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龙”系列潜水器共计完成8次下潜,其中“海龙III”潜水器下潜5次,完成4500米级深潜试验;“海龙11000”潜水器下潜3次,完成3000米级下潜试验,均取得重要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工程师吴超说,“海龙11000”潜水器下潜3次,完成3000米级下潜试验,为后续6000米级下潜应用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他表示,A航段全面测试了航行控制、取样作业、水声通信等功能,潜水器运行状态良好,各项参数达到设计标准,获得的相关试验数据与操作经验,将大力推动“海龙”系列潜水器的发展,为其最终的业务化运行奠定良好基础,进一步提升我国深海科考的作业能力和效率。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波认为,这次“海龙”“潜龙”深海装备的成功海试和应用,是我国科技人员在深海技术领域,依靠自主创新集成发展的重大成果,标志着我国在深海重大装备的设计、制造方面已具备产品化开发制造能力。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