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2018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数据显示,我国船舶工业呈现出三大造船指标保持领先、骨干船企竞争力不断提高、过剩产能有效压减、船舶修理业运行良好、新型海工装备快速发展、船配产品研发不断取得新突破的良好局面。但是,受世界经济和航运市场复苏动能减弱、新船市场深度调整的影响,融资难、盈利难、接单难等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船舶工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我国船舶工业一直处于转型阶段。站在如今重要的改革关口,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唯一选择。

政府引领改革方向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船舶工业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现代、从弱小到壮大等一系列深刻变革,成为我国重加工工业中少数能走在世界前列的行业。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曾经指出,从产业链看,我国企业的总装建造技术优秀,但是“微笑曲线”的两端尚显不足,研发设计特别是技术储备、船用配套、售后服务等均存在短板。船用设备发展滞后问题目前依然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造船强国建设的主要瓶颈之一。

什么叫“微笑曲线”?它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新的理论,分为左、中、右三段,左段为技术、专利,中段为组装、制造,右段为品牌、营销,而曲线代表的是获利。“微笑曲线”在中段位置为获利低位,而在左右两段位置则为获利高位,整个曲线为“V”形曲线,看起来像是个微笑符号。“微笑曲线”的寓意即是:要增加企业的盈利,绝不是持续在组装、制造位置,而是需要往左端或右端位置迈进。

以韩国造船业为例。近年来,曾被视为韩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的支柱行业造船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难熬的几年。为了拯救造船业,韩国政府开始大力实施援助计划,出台各种改革措施以求尽快突破当前困境。2016年10月,韩国政府发布《造船产业竞争力强化方案》和《造船密集区域经济振兴方案》。两部方案透露出韩国造船业改革的核心思想为“从只从事船舶建造的传统造船业转型成包含船舶各类服务于一体的船舶产业”。词语的变化拓展了原本造船业的范围,韩国造船业未来将形成前期设计、中期建造、后期维护改装于一体的船舶全寿命周期产业链。同时,制定了船舶与海工产品在环保、智能化和大型化三个方面向高附加值化转型的总方向。

在韩国政府的大力引导下,韩国造船业的调整已初见成效。据韩媒报道,去年韩国船企接单量超过中国,时隔6年首次重回全球第一。今年韩国三大造船巨头——现代重工集团、大宇造船和三星重工的船舶和海工装备接单目标总计达到了336亿美元,这是自2014年以来的最高数字。

业内早有专家表示,造船业本身就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在全球船市寒冬和各国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下,离不开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过去十年,我国政府不断出台政策,引导供给侧改革,化解造船业产能过剩。2009年的《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13年的《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2014年的被称为“白名单”的《船舶行业规范条件》。

如果说过去10年我国造船业面临的是诸如“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为主”这样的挑战的话,那么现在一场新的关于生产和组织形式的数字化重构,将带来暴风雨式的变革。在“中国制造2025”和“制造强国战略”的引领下,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交通运输部、国家国防科工局于去年底发布《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联合国家国防科工局发布《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行动计划(2019—2021年)》,明确“船舶智能化+船厂数字化”的发展方向,这是一次重构“微笑曲线”的绝佳机会,我国船舶工业将开始一个新的纪元。

争做智能浪潮“奋楫者”

党的十九大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中国制造2025”提出,智能化,绿色化为中国船舶工业的未来发展主要方向。

船舶工业的智能化发展既体现在造船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又反映在其交付的产品里。近年来,部分船企逐渐建立了现代总装造船模式,建造了一批技术领先的智能船舶。尤其是全球首艘3.88万吨智能散货船“大智”号和全球首艘40万吨智能超大型矿砂船(VLOC)“明远”号交付,这标志着我国船舶工业智能技术工程化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

当前,我国骨干船企在与日韩船企竞争时,已充分感受到“技术”的力量,纷纷主动作为,希望能尽快弥补在设计前端、生产建造、检验环节等方面的数字化“欠账”。

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将机器人应用和生产线智能制造作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切入点,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以中1径智能管加工线为例,该线生产效率提高近1倍,年节约8000多工时,经济效益明显。除了智能车间示范项目外,“船舶分段制造数字化车间”“海上钻井平台装备制造智能化焊接车间”“船舶制造多功能舱室焊接机器人”“智能管加车间”等项目已在中国船厂开始运行。

扬帆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设计研发一直是扬帆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集团将在保持住现有设计优势和设计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国内外市场调研、信息收集及走势判断,深入研究新规范,深化高附加值、经济环保型、智能化的新船型研发与设计工作,重点攻关车道船、LNG混合燃料船等新船型,并根据船东实际运营情况及船厂建造实践反馈等,优化升级现有优势船型,不断加强设计能力水平。”

还有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一直坚持创新引领增添新动能,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促进效率提升。“广船国际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设计公司合作成立了中丹公司,完成了深中通道项目、船坞环形总段建造等一大批工艺研究工作,新增薄板分段生产线车间扩建项目已经开工,资源管控一体化平台的全面测试和启动实施,以深中通道为试点的智能生产线的建设开启了广船国际智能制造之门。”广船国际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忠前对记者说。

此外,科研院所和高校也在积极发挥作用。据悉,刚刚成立的中远海运重工设计研究院,组建后第一阶段目标是聚焦造船设计资源,以船舶设计为主攻方向。中船集团发起成立了“中国智能船舶创新联盟”,集中行业优势资源,针对智能船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瓶颈重点突破。

让中国品牌叫响世界市场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质量品牌建设高度重视,围绕质量品牌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密集出台相关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盼。“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要“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

我国船舶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在三大主力船型、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以及部分船用配套设备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企业和产品品牌。

细数我国骨干船企,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将豪华客滚船作为努力方向,目前已是国内手持豪华客滚船订单最多的造船企业;外高桥造船“爱造大船”,从散货船到豪华游轮,广揽订单;武船集团北船重工响应“国轮国造”政策,专攻大型矿砂船建造;中船黄埔文冲以支线集装箱作为“代表作”, 巩固其在全球的领先品牌地位;沪东重机深耕船舶柴油机领域60年,累计产量突破5000万马力,构建了“中船海洋动力”世界品牌;武汉船机经过近10年自主研发,形成了船用货油泵系列化产品体系,并实现批量装船,打破了国外垄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端船用配套产品国产化道路……还有沪东中华,一枝独秀,实现中国LNG船建造“零的突破”。

但我国质量品牌建设的整体水平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地位不相适应,质量品牌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来看,我国船舶工业质量品牌建设不少问题,如企业普遍缺少品牌意识,未开展系统性的质量品牌建设工作;在产品设计制造关键技术、质量技术基础、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与国外存在差距;品牌建立时间短,宣传渠道窄、宣传方式单一;品牌溢价效应较低,等等。

对此,业内专家建议,船舶企业一方面可以进行横向评价对比,通过与先进企业的对标找出差距和不足,吸收对标企业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品牌建设;同时,还可利用该评价体系进行纵向评价,通过定期对自身开展质量品牌评价,准确评估企业质量品牌发展趋势以及质量品牌建设措施的有效性,推动质量品牌持续提升。

打造品牌、发展品牌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除了船舶企业的主体作用要得到充分发挥,政府服务的作用与社会参与的作用应当并举,期待在各方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国产船舶品牌登上世界舞台。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