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船舶行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承担着为航运、海洋开发、国防建设提供高质量装备的重要使命。

以往用于航天航空领域的高速、轻量化、远航程、节能环保新材料,怎样才能在船舶海工业“落地生根”?绿色、节能、环保时代,正催生着船舶海工制造与新型高分子材料结合的命题。论坛上,致力于研究有机高分子材料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蹇锡高以《新型杂环高性能工程塑料研发进展及其在船舶领域的应用展望》为题展开精彩演讲,分享了团队科研成果及转化运用。他表示,希望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推进海洋装备轻量化材料的应用、高性能材料产业化等,提高海洋装备制造领域材料的国产化水平。

在人工智能、物联网、5G引领的信息新时代,船舶智能制造,成为论坛上的“热词”,在专家演讲中被屡屡提及。“新一代航运系统将构建未来的船舶运行模式:岸基远程驾驶为主、船端值守为辅。但这都需要技术、管理、法规等同步研究与探索,是一个系统过程……”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严新平在场外与大家现场视频连线,一起探讨分析智能船舶发展技术现状、面对智能航运需求的船舶设计思考等。严新平教授也毫不讳言,尽管智能船舶国内外都开展了积极探索,但真正的水面自主船对人工智能的需求属于强人工智能的范畴,而强人工智能仍处于瓶颈期,还有不少难题需要攻克。在人工智能、物联网、5G引领的信息新时代,船舶智能制造,成为论坛上的“热词”,在专家演讲中被屡屡提及。“新一代航运系统将构建未来的船舶运行模式:岸基远程驾驶为主、船端值守为辅。但这都需要技术、管理、法规等同步研究与探索,是一个系统过程……”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严新平在场外与大家现场视频连线,一起探讨分析智能船舶发展技术现状、面对智能航运需求的船舶设计思考等。严新平教授也毫不讳言,尽管智能船舶国内外都开展了积极探索,但真正的水面自主船对人工智能的需求属于强人工智能的范畴,而强人工智能仍处于瓶颈期,还有不少难题需要攻克。

业界大咖集结论坛,深入研讨共谋发展。船舶设计大师胡可一从一名造船业内人的视角,讲述了智能制造的核心所在。他认为,船舶企业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如应用智能制造、信息化三维模型等。

南通集长江水道与黄金海岸于一身,具有得天独厚的船舶海工产业发展条件。这几年,南通中远海运川崎、南通中远海运船务、招商局重工、振华重工等一批旗舰型、龙头型企业正朝着船舶“智造”升级蝶变。作为本土企业,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弓先生分享了《探索船舶智造智能化转型之路》。在全球船市的跌宕起伏中,走过25个年头的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始终保持着稳健的发展态势,累计高质量建造各类船舶两百余艘,诞生了中国第一艘5400标准箱集装箱船、第一艘国轮国造30万吨超大型油轮、第一艘5000车位汽车滚装船、第一艘20.5万吨散货轮、第一艘30万吨矿砂船等新纪录,填补了中国造船业多项空白,建造工时、钢材利用率、万美元产值耗电量、生产效率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连年创造或刷新中国造船业新纪录,主要指标达到日韩船厂先进水平,被誉为国内船舶行业标杆、世界最具竞争力船厂之一,成为地方经济及中国船舶工业一张靓丽的名片。

除了国内专家现场论道分享,交流经验,把脉市场需求最新动态,探寻企业未来新路径,论坛还邀请了远在海外的极地船舶设计专家——芬兰阿克北极(AkerArctic )的船舶设计总监Mike Hovilainen现场视频连线,分享了极地船舶设计方面独特的思考与探索。去年9月,由招商局工业集团耗时28个月建成的极地探险“1号邮轮”在海门基地正式交付,这是中国制造的第一艘极地探险邮轮,开辟了“邮轮中国制造”的先河,攻克一百多项技术难题,多项设计在国内均无先例可循。Mike Hovilainen所在的公司,是一家专门为冰区船舶、破冰船、海工、海运解决方案及港口提供开发、设计、工程、咨询和试验服务的公司,在专业破冰船领域,阿克北极设计的船舶占全球的60%。Mike Hovilainen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为会场观众打开一扇窗,了解到极地邮轮设计制造的“国际视角”。

聆听着专家学者的最新科研成果,参与论坛的业内人士均感收获颇丰,对全球船舶海工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广泛的市场发展趋势及未来的市场需求有了更明晰的认知。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