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滩渔村到亿吨大港 董家口港发展历程

2009年冬天,当董家口循环经济区第一批建设者踏上这片土地时,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荒滩、养殖池、农田、乡间小路、铁皮集装箱屋子以及集装箱外凛冽的寒风。5年过去了,昔日荒芜的海边已经崛起一个世界级大港,年吞吐量过亿吨。同样的冬天,记者来到董家口港,探寻亿吨大港的变形记。

大年初一打下第一根桩

时至今日,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港建分公司工程主管邢东亮坦言:“5年前,从第一眼看到昔日的董家口港,做梦也没有想到它会是如今的样子。”

2009年3月1日,董家口港区总体规划通过国家交通运输部和山东省政府批复。2009年冬天,邢东亮等一批青岛港职工被调到董家口港工作。“刚来的时候,这里只有荒滩、农田和一望无际的大海。”回忆起当年的场景,邢东亮记忆犹新。

没有房子就住铁皮箱,没有暖气就穿着衣服睡,没有热水做饭就把冰块化开用……条件虽然极其艰苦,创业虽然极其艰难,第一批董家口的建设者还是用他们的汗水揭开了亿吨大港发展的序幕。

邢东亮回忆说,2010年农历大年初一,海上的温度是零下十度,没有回家过年的他们在这一天打下了董家口港的第一根桩。363天后,董家口港建成40万吨矿石码头。

5年过去了,目前董家口港拥有可停靠40万吨级大船的世界最大的散货码头,最大水深-25米。同时干散货作业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陆域发展空间,堆场面积近400万平方米,堆存能力可达4000万吨以上。

2014年底,董家口港正式步入亿吨大港行列,年吞吐量达到一亿吨,预计2020年吞吐量将超过1.4亿吨。重点打造112个泊位,将建成全国最大的集散作业区。

码头建设与港区功能完善齐头并进

记者从董家口循环经济区获悉,2014年,董家口港区青岛港原油码头、海湾液体化工码头、大唐一期通用码头、摩科瑞通用码头等4个码头项目8个泊位主体基本建成。

“10月份,载有13.6万吨原油的‘新尼卡’轮顺利靠泊董家口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成为码头建成后迎来的首艘船舶,标志着董家口港区原油作业进入全面开展阶段。”董家口循环经济区负责人介绍说。

在董家口港区码头建设蒸蒸日上的同时,港区功能的完善工作也在齐头并进的发展。

“董家口打造第四代物流强港,我们公司也全力完善报税、期货交割、破碎、筛分,配煤、配矿,洗煤等功能。”青岛港董家口矿石码头公司生产副经理孙波表示,2014年上半年,公司已投入使用的保税堆场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近25万平方米保税堆场正在建设中,年底达到40万平方米。

据介绍,基于港区发展的战略定位,董家口把港区功能定位为“董家口港城是以物流交易为核心的国际大宗商品贸易门户,是海铁联运、海陆联运、水水中转等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中心,是辐射东亚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港口与城市联动发展、互为融合

港口的发展带来人流、物流,同时聚集相关的临港产业,进而拉动城市的发展。在董家口,除了港区的发展,这里的产业区也越来越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第四代新港城正在董家口崛起。

“临港产业在董家口集聚,大企业的战略性转移,形成产业区。”董家口循环经济区管委副主任吴显烨表示,港城联动的发展理念强调港与城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互动、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董家口循环经济区发展建设过程中注重“循环经济”这一要点。“发展生态经济,由原来的直线式发展到闭合式发展,实现企业内部、企业间、区域间的联动。”吴显烨表示。

据了解,更为完善的港城融合会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的聚集,由此可以吸引更多非相关产业来港城周边发展;更为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与更便捷的交通连接,可以吸引周边人口向港城聚集,形成地区性的生活及商业中心,通过产业基础的提升、城市配套的改善及人口的聚集,港城整体将对外部资金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从而促进对港城投资的增长。

(来源:新黄岛)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