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万里海疆,地形地势异常复杂,有顽石嶙峋的岩石海岸,也有沙土沉积的平原海岸,千百年来沿海风暴潮肆虐最甚的地方往往是在平原海岸地带,因此,筑堤防潮是沿海群众防御潮灾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过去已建成的防潮堤坝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范公堤。 范公堤是当地群众为纪念北宋时期范仲淹主持修建的捍海堤坝而命名的。这些拦潮海堤位于江苏沿海,地处长江口以北,俗称苏北,它北起阜宁,南至启东的吕四,全长约300公里。早在唐代(766年),当时的黜陡使李承受朝廷派遣巡视这里时,发现沿海一带风暴潮严重威胁着盐场和农田的安全,便指令地方官员动员民众由阜宁至盐城修筑沿海防潮堤坝,抵住潮水内灌,保证了盐场和农田的丰收,故誉称此为“常丰堰”,至五代又延至东台以南,经数百年潮涌浪激,平时又不注意维修,到了北宋初年常丰堰早已名存实亡,失去了防潮能力,这时范仲淹受命为西溪(今东台县城西)盐官,正值秋潮为患肆虐,百姓流离失所,盐田荒芜,民不聊生。范仲淹毅然上书朝廷并获准修建海堤,经过为时三年的艰苦施工,终于在1023年建成了近百公里的海堤,在一望无际的滩地上,雄伟的堤身宛如一道海上长城屹立于滨海,抵挡着潮水的涌进,百姓誉之为“捍海堰”。海堤建成后,随即产生了效益,当年秋收丰盛,三千户流民定居下来,渔盐各业复苏兴旺,后人为表彰范仲淹修堤的功勋,将捍海堰誉称为“范公堤”,一直延续至今。

范公堤位置示意图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